飞龙在天 颔首董泽

来源:市场信息报

飞龙在天出自(飞龙在天颔首董泽)(1)

二月二,龙抬头。因总与“惊蛰”紧密相连,所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据此,《易乾》卜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所谓“大人”,其实并非什么“贵人”,而是吉祥之兆。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龙”敬若神灵,顶礼膜拜,认为它象征着吉庆祥瑞,万民景仰,兆示着民族复兴,国祚绵长。厚重的龙文化孕育了龙图腾,中华儿女莫不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备感骄傲与自豪。

飞龙在天出自(飞龙在天颔首董泽)(2)

黄帝创图腾 董父首豢龙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元和志》:“龙谷在绛州东二里。”由此可见,龙最早出现在河东绛州(今新绛县)一带。

史载,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本姓公孙,因在姬水长大,遂以姬为姓;又因降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后来,他成为有熊国的国君,人门又称他有熊氏。

黄帝驯化鸟兽,大兴农耕,开矿冶铜,仓廪丰盈,国泰民安。周围部落心生觊觎,不时兴兵来侵。黄帝率众奋勇抗击,历经五十余战,终于击败强敌,统一了中原。

当时,四方部落各有图腾。黄帝为了巩固中央天帝的至高权威,让仓颉设计了具有蛇身、鱼鳞、马头、狮鼻、虎眼、鹿角、象牙、羊须、鹰爪的图腾,并将其命名为“龙”。从此,“龙”便成了谁也没有亲眼见过,而心中却无限敬畏的神灵。

传说黄帝活了一百一十八岁,骑龙升天。当龙飞至陕西桥山时,百姓不舍,牵衣挽留,拽下了黄帝的一片衣襟。人们把他的衣冠葬于当地,起冢为陵,从此黄陵成为中华圣地,千百年来 圣者接踵而至,香火不断。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对魏献子曰:‘昔有廖叔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董父跑遍九州,最终在河东闻喜县的董泽湖定居养老。

董泽湖又名白水滩,横跨礼元、东镇,方圆四十里,地涌甘泉,盛产莲藕。旧时这里建有观莲亭,上方为董父庙,系闻喜八景之一。“豢龙客去余馨在,凭吊年年策骑过。”董泽湖最早孕育了豢龙文化,成为实至名归的龙的故乡。虽然董父后来受封远去,但他首创豢龙的故事,却永远定格在这里。

孔甲幻飞升 刘累脱囚笼

孔甲是夏王朝的第十四代国君,也是中兴之王少康之后的第八代王,都于安邑。他荒废国政,喜好游猎,痴迷占卜,崇信鬼神,在他的昏庸统治下,夏王朝日益走向没落。

《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孔甲豢龙的故事。

一天,孔甲在侍从的簇拥下来到一条大河边,看见两条似鱼非鱼,像蛇非蛇的巨形怪物,在河中沉浮一阵后,又缓缓爬上岸来。孔甲不识这是何物,吓破了胆。一位见多识广的侍从告诉他说:“我王勿惊,这是雌雄二龙,是天帝专门派来侍奉国君的,可喜可贺啊!”

孔甲把两条龙带回宫中,却不知该如何喂养。有位大臣禀报,说在东海之滨有个叫刘累的人,曾跟豢龙氏董父学过豢龙术。孔甲闻奏喜出望外,急令召刘累进宫。

刘累不敢懈怠,风风火火赶进宫来,定睛一看,这哪是什么“龙”呀,分明是两条大鳄鱼!可他又不敢当面说破,只好将错就错,把鳄鱼当“龙”养起来。

经过巫师占卜,孔甲笃信自己遇到了真龙,日后可以像黄帝一样驾龙飞天。这可难住了刘累,他想逃又逃不掉,日夜苦思应对之策。

过了几天,一条鳄鱼突然死了。刘累跑去对孔甲说,龙威难御,只有身体特别强壮的国君才能骑乘。说着,他把从死鳄鱼身上割下来的肉献上。孔甲食用后,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身体好像强壮了许多。高兴之余,孔甲赐刘累为御龙氏,并赏给他许多财物。

谎言不可重复,刘累别无良策,只好乘机逃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如果不是史料有误,这里有个小问题:春秋始有县制,夏代何来“鲁县”之谓?《辞源》注:“古鲁县,春秋时为楚邑,战国时属魏。汉置鲁阳县,魏晋因之。北周改为鲁山。今属河南省”可资佐证。

孔子访圣贤 老子受尊龙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出现过典籍有载的两次伟大人物的亲密“握手”。一是唐代“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于天宝三年在洛阳初遇,后又携手同游齐、鲁,结成忘年之交(李白年长杜甫11岁)。李、杜“握手”,展示了唐代诗坛上的一段传奇,令人心仪不已。

二是儒家鼻祖孔子与道教祖师老子“握手”,开创了儒、道交融的先河,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孔子是位好学不倦、不耻下问的人,他有句名言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在家乡鲁国讲学授徒,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听说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道论精湛,学术冠世,他便从鲁至周,向老子问“礼”。

孔子问:“周王室以礼兴邦,教化万民,天下诚服,四海安澜。这‘礼’是谁制定的,‘礼’到底是什么?”

老子答:“你所问的人骨骸都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来运转,就会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如蓬蒿一般,随风而去,不知所终。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总把好货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君子大智若愚,深藏不露。要抛弃一切骄矜、私欲,以及虚荣与淫意,这些都是对自身修养不利的。”告别时,老子还赠言:“我听说富贵的人用财物送人,高尚的人用言辞劝人。我对你要说的是:聪明洞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自命不凡,爱揭人之短造成的。切记,切记!”

孔子聆听教诲,顿有所悟。回到家乡后,他对弟子说:“我知道鸟能在天上飞,鱼能在水里游,兽能在地上跑,却不知龙是怎样飞上天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时孔子被誉为“凤”,而他又把老子比作“龙”,从此龙凤合璧,成了华夏民族最为神圣的吉祥物。

道家搞发明皇家享专利

追本溯源,是道家最终完成了对龙形象的设计和塑造,在所有道家宫、观里,都可以看到“青龙”的雕塑或绘画。不过,龙并不是道教神仙里的最高神,它只是奉玉皇大帝之命,掌管行云布雨的海宫龙王而已。

龙生九种,物各有别。传说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职司。一曰蒲牢,好鸣,为钟上钮鼻;二曰囚牛,好音,为胡琴头刻兽;三曰睚眦,好杀,为刀剑上吞口;四曰嘲风,好险,为殿阁走兽;五曰狻猊,好坐,为佛座骑象;六曰霸下,好负重,为碑碣石趺;七曰狴犴,好讼,为狱户首镇压;八曰赑屃,好文,为碑两旁蜿蜒;九曰鸱吻,好吞,为殿脊兽头。

不知从何时起,人间皇帝全都变成了“真龙天子”,宣称自己是“君权神授”,理所当然掌管天下一切。于是,龙变成了朕,“陛下”,拥有了龙威,一切带有龙的符号,甚至象征龙的黄颜色,都成了皇帝的专属。

不过,也有例外。

三国时,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垄亩,号称“卧龙”,待价而沽,待时而动;庞统则自号“凤雏”,欲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还有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三人联袂游学,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所幸的是,适逢乱世,“真龙天子”汉末帝自顾不暇,管不了这许多的僭越之事。

此外,民间也出现过向“真龙天子”叫板的传说故事,“鲤鱼跳龙门”即为一例。龙门在秦韩城与晋河津之间,传说为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而成。《艺文类·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大鱼积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鱼),故云曝鳃龙门。”如此看来,只要不畏艰难,奋勇登攀,人人都有机会,由“鱼”变“龙”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自序:“迁生于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历尽艰难,以其皇皇巨著,成为“登龙门”的最大赢家,“龙门”也成了一顶桂冠,被赠予颇有声望的人。《后汉书·李 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但若拿他们与太史公相比,那可就逊色多了。

龙自东方起 佛界有胜迹

不知是否受中国龙文化的影响,西方佛界也出现了许多有关龙的人和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七百年后,在古印度南天竺,又诞生了一位高僧,名叫阿周陀那,梵语为树名。因以龙成道,故曰龙树,亦称龙猛、龙胜。他初奉婆罗门教,后皈依佛门,大弘佛法,摧伏外道,使大乘教大行于南天竺。他曾入龙宫获《华严经》,开铁塔传密藏,成为显密八宗之祖师。

《晋书·僧涉传》记载了西域僧人涉,晋末来到长安,言其能用咒语降龙。每逢大旱,,秦主苻坚常请他施咒行雨,他刚一做法,即有龙入钵中,顷刻大雨滂沱。故他所持之钵,被称为“龙钵”。

梵语“龙华”也是一种神树。传说弥勒得道成佛时,就在龙华树下打坐。此树高、广均为四十里,因华盖如龙头,故曰龙华树。

龙宫之谓,也始于佛经。《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花,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花,从於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

中国道教有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龙王敖广、西海龙王敖闰、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有意思的是,佛界不仅有龙宫,而且也有几位龙王。《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复有无量诸大龙王,所谓毗楼博叉龙王、娑竭罗龙王、云音妙幢龙王……”不仅名称相同,连职司也一样:“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

中国人崇尚芙武,把勇士比作“龙虎”;而佛界则认为“水行龙力最大,陆行象力最大”,行勇猛,有最大力者称为“龙象”。

佛经中还有龙女成佛的故事。说的是娑竭罗龙王的女儿尼莲荼耶,八岁即领悟佛法,现成佛之相。《法苑珠林》:“时菩萨受彼乳麋,持至尼莲禅河,有一龙女名尼莲荼耶,从地涌出。”此与中国洞庭龙女遇难牧羊,经柳毅传书,重返龙宫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处。

《易乾》:“龙飞在天,大人造业。”古人的解释是:天上出现飞龙,预示新帝将出。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中国龙飞舞天宇,也给西方佛界带去了智慧的光芒。作者:赵战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