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型和讨好型人格(你只是付出到感动了自己)(1)

有部电视剧《木兰妈妈》,再一次刷新了我对圣母型人格的认知。里面讲了几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木兰带着丈夫的大哥和侄子一起到镇上去卖鱼,路遇收保护费,因为大哥的疏忽把侄子弄丢了。

可因为大哥胆小怕事害怕大嫂知道后离婚,于是木兰主动背起这个黑锅,说侄子是她弄丢的,导致她一家整日都活在大嫂的谩骂和谴责当中。

木兰的女儿长大以后想要考舞蹈学校,就在准备交学费的时候,大嫂突然说要钱买房子,木兰觉得对大嫂有愧,于是就把钱全给了大嫂。

当女儿质问她到底是谁比较重要时,她说: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你重要,可妈还欠你大娘一个人情啊?”

听完这句台词,心里咯噔一下。

为什么大人的人情,需要牺牲孩子的未来去还?

这不就是典型的情感绑架吗?

最后走投无路的木兰,把自己平时拉货的摩托车卖掉来给女儿交学费。

甚至当木兰儿子看到她卖车时,还把自己每个月上学的生活费拿出来给她应急。

不仅如此。

木兰家鱼塘被投毒以后,村民好心借了几万块钱给她让她度过难关,可谁知道这个时候,大哥被人下套诬陷强奸,勒索了5万块钱。

木兰知道后,又把刚刚借来的这几万块钱,全部给了大哥擦屁股。

面对丈夫的质问,木兰不但没有愧疚,反而还理直气壮的说钱丢了,让丈夫别再追问了。

整部剧从开头几集看下来,木兰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受气包,但是对于欺负自己的大哥和大嫂不但不计较,反而还有求必应。

基本上所有的苦情戏码,全部都集中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这样的人就是我们俗称的“烂好人”、心理学上称之为“圣母型人格”,他们是受了这8条诅咒:

始终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

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别人认可的方式去为人处事

面对强势的人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从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他人起争执

不敢做任何引起他人注意的事情

总是同情朋友单方面补偿对方

过度夸大拒绝别人的后果

就拿“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这一条来看,如果一个人以此为准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不分青红皂白,有求必应!直到最后无法承受而崩溃。

圣母型人格的人就是付出到最后只感动了自己。圣母型人格最容易受到那些不良企图的情感勒索,而对真正爱她们的人的真实需求却视而不见。一个人的资源、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她什么都要管什么人都要照顾,那么对真正亲近的人的爱就大打折扣了。

圣母型和讨好型人格(你只是付出到感动了自己)(2)

雅基.马森就写了一本《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专门分析圣母型人格的特点、成因和自救的方法。作者也曾是一名深受“可爱的诅咒”折磨的“圣母”,她曾经在手臂骨折的情况上还坚持为家人开车,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医生开出诊断证明打上石膏,她才觉得自己可以歇一歇了。

圣母型人格爱人的方式就是:我要照顾你,我愿意无条件帮你,你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只要你开心我愿意妥协和牺牲。虽然你的行为让我不理解但我还是愿意迁就你。

圣母型和讨好型人格(你只是付出到感动了自己)(3)

是不是很伟大,可是哪里有点不对?听到这些话的人会感激涕零吗?

不会,试想如果你的妈妈或者伴侣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的东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宁愿自己幸苦自己委屈也要对你好,你敢对自己好吗?你不用尽所得的一切去回报他们良心过得去吗?

最夸张的一个例子:一个儿媳妇很疼婆婆,每天再艰难都会给婆婆煮肉吃,直到有一天实在没有钱买肉了,于是就从自己胳膊上割下一块肉煮了给婆婆吃,这样的爱听着是不是令人毛骨悚然?

圣母型人格的爱,越爱越让被爱的人感到罪恶和愧疚,直到这种罪恶和愧疚累积到无法承受,就反噬了爱。能真正让人感动的是一颗灵魂对另一颗灵魂的看见和懂得,是在爱自己和爱他人之间的平衡。这样的爱越爱越滋养越爱越宽广。

圣母型和讨好型人格(你只是付出到感动了自己)(4)

而跟圣母相处的感觉就像是和一个假人,一个已经设定好套路方式的机械程序,毫无疑问他对谁都会这么说的。或许你已经渐渐感觉到了,想触碰到圣母型人格的内心仿佛有一堵厚厚的墙挡着,这是因为他们是没有真我的人!

没有真我的人非常惧怕不被认可、愤怒以及冲突,心理学先驱卡尔.罗杰斯对“评价源”进行过描述。他所说的“评价源”包括内、外两种,取决于你是评判自己的行动、工作、成就及行为举止(内评价源),还是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外评价源)。圣母型人格的人就是把评判的权利教给了别人,通常这种习惯都源自童年。童年时有条件的爱为孩子植入了种种限制性规则。

圣母型和讨好型人格(你只是付出到感动了自己)(5)

如果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是表现出好的行为的时候家长就给予关注和奖励,表现出不好的行为时就惩罚、暂停或撤回来。

这种有条件的爱让一个孩子倾向于通过表现出某种行为而赢得大人的爱和重视,这样就会在孩子心理逐渐植入各种不合理的限制性观念,类似:

必须永远按照那些权威人物的交代去做事。 我应该常常帮助别人,自己却不能请求别人的帮助。 

当你和其他任何人在一起时,你应该拿出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 

我必须不让任何人失望 。 

我不能小题大做,我不能成为一种负担。

另外,社会语境(特别是上一辈的妈妈们)歌颂奉献和牺牲,奉献和牺牲被当做为人母的本分,这种语境下的女性很难敢于活出真正的自我,生存资源的匮乏也不允许妈妈们考虑自己。其实为家庭付出一生、无私奉献、妥协和牺牲的母亲是非常伟大的,但是这样的母爱背后其实隐藏着深深的委屈与无奈,这种无法表达的暗黑情绪最后就会转化成对子女的情感勒索和控制。

“圣母型人格”身上的一些特质其实是非常好的优点,比如与人为善、考虑别人的需求、付出与奉献,“圣母型人格”之所以被很多人吐槽,在于度,任何优点过了度、没有底线没有原则,就成了病态型人格。

圣母型和讨好型人格(你只是付出到感动了自己)(6)

如果家里有一位“圣母型人格”的妈妈,那么你会经常听到她抱怨累、没人理解她没人帮她,她会经常感到委屈。她可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就是我舍不得吃我舍不得穿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们,你们这样对得起我吗?

如果你不幸正好有一个“圣母型人格”的妈妈,你需要担当起心理咨询师和情感陪护的角色。

1、帮助妈妈识别“圣母”想法

比如: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舅舅家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我不能不帮啊!当她一旦出现这样的想法及时提醒暂停。

2、试着接纳这样的妈妈,然后引导她接纳自己

接纳的方法:虽然你是……的妈妈,但我仍然爱你,省略好的部分可以填上任何负面的词汇。自我接纳的方式也可以这样,虽然我是……,但我仍然喜欢这样的自己。

3、练习拒绝,当妈妈忍不住又做出“圣母”的行为时拉住她

把生活的小事当做一个个实验,看看拒绝别人会怎么样?会不会发生想象中的恐怖的事。

当妈妈想改变规则时,那些被她无意中训练得对她有这样那样的期望的人们,一定会感到失望。所以这些人千方百计把她拉回原有的模式中,作为女儿你要做的就是阻止她回到过去的模式,巩固新的模式。告诉妈妈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因为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4、高级行为实验:敢于让人失望

不敢让别人失望是因为内心有未尽承认的焦虑,比如我这次不帮她可能在那个圈子里被排斥,她可能会到处说我的坏话。

如果妈妈过度强求自己去帮助别人,最终也可能因为不堪重负辜负他们。不如恰当地做出拒绝,做出最坏结果的打算。如果别人失望,那是别人应该负责的事。

5、鼓励她真实的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列“一日三好”日记,用鼓励性的肯定句式、拒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用清晰不容置疑的语气表达意愿、删除不必要的铺垫……都可以教给妈妈。

6、BEAR四步法:呼吸——赞扬——接受——尊重

类似于非暴力沟通:深呼吸,平息突如其来的恐惧感,然后说感谢你有困难的时候想到我,但是这个忙我帮不了。

具体的方法《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里解释得很细致透彻,可以找来翻一翻,里面也很有作者及很多类似困扰的咨询者的治愈经历。

虽然现代社会仍然鼓吹母亲牺牲奉献,但是正如青年作家张小桃说的:每一位母亲你要先活成自己的太阳,才能做孩子的光。你在是母亲之前,首先是个独立幸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