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8章理解和感悟(道德经第16章17章18章)(1)

#每日箴言金文#​

#道德经#​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道德经第18章理解和感悟(道德经第16章17章18章)(2)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16》

注:【自然无为的守中长存之道:致虚极,守静笃】

此章仍讲在第五章首次提到的自然无为的守中之道。

“致虚极,守静笃。” 修士对外界毫无需求,只是向内守中,因中空而有虚灵神,守中通永久。万缘放下,专心诚心安静地守中守虚守神,以致虚之极,静之笃,自然万象咸空,一真在抱。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当虚极静笃之时,感觉心如圣虚无限的天心圣心,包纳宇宙万物,又感觉与万物融为一体一同运转,因此,修士之灵又观万物循环往复之道。至圣的虚灵之神是至虚又至实的,当修士虚极之时,与至圣的虚灵之神合而为一,便生至真至实至大的无所不包的圣心,此圣心是虚中实、无中有,这是“得其神而返当来。”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生气蒸腾,各有光彩,都在乎不断地回归天地之根——生命之虚灵,即至圣的自在遍在永在的不死的虚灵之谷神 (参 《道德经•6》)。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归根是个沉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污秽杂物私我杂念被淘汰,有中复无、实内从虚。沉静是守中复命,就是自然无为地守中回归生命之虚灵。生命之虚灵是动而恒静,静而恒动的。静是无我无私无人无物地回归生命之虚灵的自然无为的复命运动。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物自然无为地守中回归生命之虚灵是最平常之道,知道这个最平常之道就是明智。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道自然无为地守中回归生命之虚灵这最平常之道,因而总是任意妄为、惹是生非、劳作不休、忙碌忘神,故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知道自然无为地守中回归生命之虚灵就会有圣虚无限的天心圣心,因而有无限的包容能力;有无限的包容能力就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就能完全圆满;完全圆满则如圣虚之天;如圣虚之天则能行自然无为的守中之道;能行自然无为的守中之道则能长久;没有私我则无死亡风险、可以永远长存。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5月23日

://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道德经第18章理解和感悟(道德经第16章17章18章)(3)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17》

注:【自然无为的治世之道】

此章老子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治世之道。

“太上,不知有之;” 最好的统治者是自然无为的似乎不存在的没有任何统治行为的,人们依良心相处,相安无事,没有对高于自己的权力的需求,故没有专门的人为设置的统治者。这种统治发生在没有王国之前,其实际统治者是自在遍在永在的与每人同在的至圣的虚灵之神——诸神之神、诸主之主、诸我之我。

“其次,亲之誉之;” 二流的统治者是人们推举出来的,所以人们愿意亲近并且称赞的他。

“其次,畏之;” 三流的统治者是依靠武力强权等不自然的方式自立的,所以人们畏惧他。

“其次,侮之。“ 末流的统治者是依仗权力任意妄为的,所以人们会咒骂反对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 统治者诚信不足,所以人们会不信他;明智的统治者显得犹豫不决是因为知道诚信的重要,所以不轻易发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人们做事成功往往会说:“我轻易自然就作成了”,并不会将功绩归给统治者。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5月26日

://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道德经第18章理解和感悟(道德经第16章17章18章)(4)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18》

注:【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章描述偏离自然无为的守中守神之道的情形。

当自然无为的守中守神之道盛行时,大家知足常乐、以神为乐、相安无事。当自然无为的守中守神之道荒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宣言仁义道德的学说;

至圣神虽自在遍在永在与每人同在,但至圣神从不张扬自己,因为至圣神是自隐的,至圣神的智慧悄悄地指导着世上大大小小的无数的个体。当学者编造宣扬种种自以为是的智慧或学问时,这种有为妄为的行为大多违背了自然无为之道,故有大伪。

六亲随天性自然无为、和睦相处时,不必谈论孝慈的问题,相反时,人们就要经常评判孝慈了。

国家混乱时,会有忠臣出现;如果国泰民安,每个人过着自然无为的生活,不需要任何超乎平常的行为。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5月29日

://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道德经第18章理解和感悟(道德经第16章17章18章)(5)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道德经•19》

注:【绝学无忧】

此章描述自然无为的守中守神之道的表现形式,是第18章思想的重申。

有些所谓的圣人大力鼓吹宣扬学说智慧,误导人们甚至几千年不能清醒,所以如果能彻底弃绝这些不合自然无为之道的学说假智,人们就可以回归自然无为安逸自在的状态,获得百倍的利益。

仁义本是纯朴自然的人们可以随性而为的,然而那些宣扬仁义的说教为仁义的实行制定了许多不自然的规范,人们只能从外表形式上表演仁义,而无仁义之实,因此如果把这些造作的假仁假义的形式去掉,自然无为的由衷的仁义孝慈就会重现。

任何巧利发明都是为了获得巨大的物质利益,而这些原本不需要的巧利发明却激发了人们对原本不需要的产品的需求,以致为了获得这些本非人生必要的产品而偷窃。如果不允许这些巧利发明存在,就不会有盗贼,更不会有战争犯。

以上三点条文还不够,还要有具体的方法来使之确实可行,那就是:

外表素朴无雕琢,内心守中守神抱朴、少私寡欲、不学那些人为的不自然的造作生事的学说,就可以不被物质现象困扰而无忧自在、自足圆满。这即是自然无为的守中守神之道。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6月3日

://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道德经第18章理解和感悟(道德经第16章17章18章)(6)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晦;漂兮,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道德经•20》

注:【贵求食于母,我独异于人】

此章描述修士独自一人实行自然无为的守中守神之道的具体情形。

维护与呵斥,相差多远?

善与恶,相差多远?

众人所畏惧的这种是非判断真的不可不畏惧吗?

人类荒唐地持有是非善恶的分别心,是因为没有独立守中守神!

众人总是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好像有隆重祭品的盛宴,好像春天登高望美景。我却独自淡泊无为,没有要行动的征兆,如同婴儿未离母腹,任天而动,好像没有特别的归宿(因为无我无私,随神而行)。

众人都积累收藏丰盛有余,而我独个不事积藏,似乎是遗忘了财物。我有一颗愚人的心,混沌无知无欲啊!

俗人好像明明白白,而我独个好像昏昏沉沉。

俗人好像明察秋毫,而我独个好像糊里糊涂(因为没有分别心)。我的心淡淡的,无我无欲于外,好像晦日月隐。我的心漂漂的,不拘泥于形物,无边无际(因为与神合一)。

众人都有可以炫耀之处,而我独个冥顽粗鄙朴实。

我独个与众不同,因为我以至圣的虚灵之神为满足。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6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