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北朝时期的“南帖北碑”,历来被人为的分割为互不联系的两个体系。尤其当下一些专业人士甚至认为“南帖不碑”是完全不搭界的两回事。

其实,只要上升到法度、用笔的高度,“南碑北帖”其实‬就是一个体系。

我们说无论书法史论和经典语录及古人留史的作品,还是当下名人名言,我们都要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务求从实践出发,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和审美能力,以自己的实践、阅知、感悟,对一些经不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权利。

我们说汉魏晋的书法,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以成熟的汉隶为代表,以钟繇的小楷为代表,可谓上接秦汉及古书法,下启“二王”的新时代。

这里我们要明白一点,此魏非北魏也!中间隔了一个晋,“两魏”相距数百年,不可“同魏”而喻。

北魏时期出现的大量碑石刻书,即便是早期的“龙门四品”、《郑文公》、《石门铭》等刻立时间也都晚于东晋“二王”一、二百年。从常理上来讲,北碑受到“二王”的影响,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就像清朝离我们一、二百年,我们当下的书法何不受到清书风的影响呢?

事实上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北碑与唐碑的区别(南北朝的南帖北碑)(1)

北碑与唐碑的区别(南北朝的南帖北碑)(2)

北碑与唐碑的区别(南北朝的南帖北碑)(3)

附图一、二是王羲之的《姨母帖》,不难看出,有王羲之的典型用笔风格,但仍保留着明显的篆隶遗风,尤其起承转合的联系上多以隶书、甚至是简牍帛书的笔法,而中段的行笔沉稳雄健,依然透出篆书的用笔精神。

北碑与唐碑的区别(南北朝的南帖北碑)(4)

北碑与唐碑的区别(南北朝的南帖北碑)(5)

再看图三图四的《丧乱三帖》选字,在他笔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等书体,都有明显的王家笔法,皆入风骨神妙之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在一幅作品中,不仅书体、连带互换自如,而且方、圆、内擫、外拓笔法尽在不露痕迹中实现转换。

我们也可以在王羲之这里找到答案,方笔不是碑刻专有,圆笔也并不是帖的独有。

因此而言,王羲之的笔法体系与北碑的笔法并不是没有联系,而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这个“一脉”就是古篆隶之笔法精髓,是秦汉以降、魏晋以来的接续。只因南朝禁碑,而北朝刀刻碑石成风,区别在于一个用毛笔书写,一个使刻刀刻书,可谓同文、同书,同法,这个“三同”最为关键的“同法”,我们“透过刀法看笔法”,就应该明白“南帖北碑”是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