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遗古琴各种形制特点(湖滨区非遗)(1)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通讯员 夏泽辉 张玉

今年元宵节期间,三门峡市湖滨区举办了为期5天的迎新春庆元宵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在非遗专场演出时,该区古琴斫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刘成坤使用自己制作的古琴现场弹奏,引起了轰动。2月25日,走进位于湖滨区粮管路的一处僻静小院,一段悠扬委婉,流转舒缓的古琴声从院内飘出。

抚琴者正是55岁的斫琴师刘成坤,15年来,他继承家族传统古法斫琴技艺,总结出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古琴制作流程。2020年3月,在区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他的这项古琴斫制技艺被评为湖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成坤1991年部队复员转业到三门峡市木器厂工作,并从车间工人一步步干到经营厂长,2006年辞职自谋职业。“对古琴产生兴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从电视上看到演奏千年古琴,太古遗音震撼全场,我对木材比较了解,于是就搜集关于古琴的文史资料,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斫琴技艺。”刘成坤说,2015年,他终于制作出第一张古琴,并获得业内专家的肯定.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4000余年,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2017年,刘成坤租房购买工具开始专心制作古琴。2021年,他参加了在四川乐山举办的首届全国斫琴师交流赛,获得二等奖;2022年,因疫情防控,无法到现场参赛,把琴邮寄过去之后,再次获得该比赛的二等奖。当年,外地就有不少订购者慕名前来咨询购买。

古琴制作是份孤独的工作,刘成坤说:“成为一名斫琴师,就像培养优秀的中医一样,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底是不行的。”古琴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非常复杂。斫一张古琴,从选材到成型需要近3年的时间。做古琴的木材至少得是百年老料,面板用杉木或桐木,因为它们质地较软且松透,利于琴弦振动;底板用梓木,因为它质地偏硬,但又能参与声音振动,促成声音纵向摆动,让琴声悠扬的同时还能产生下沉的感觉。

用漆方面更是考究,按照传统斫琴法,古琴灰胎要使用天然大漆,这样才能保证声音自然透出来。上漆、刮漆、自然风干,上大漆时对温度、湿度也有严格要求,一年内只有个把月符合条件。“用天然石色大漆工艺制作的古琴要一遍一遍的上40多遍大漆,每上一道漆就要把琴放进荫房等半个多月、甚至一个月才能上第二道漆,然后再重复上漆晾干,光漆上的工艺就要2年。”刘成坤介绍,现在市面上很多古琴采用机械制作,使用化学漆,但音效和天然大漆工艺差得太多。

一张好琴,选好材之后要经过130多道工序,不请工人,没有机器,全部是手工制作,古琴所有的线条、弧度都是用铲子、锉刀一点点打磨出来。“不能批量生产,品质要有保障。”刘成坤说,因为工序复杂,耗时太长,他一年最多斫4张—6张琴。

如今,除了斫琴外,刘成坤还学习了弹奏古琴,并教人弹奏古琴。“区文化部门经常邀请我参加各种文化展演活动,有了他们的关心支持,我对今后更有信心了,未来我打算注册自己的商标,并在社会上向大家普及古琴相关知识。”刘成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