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里在阐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之后,旋即提到“舍利子乃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因为万物皆是空的,是虚妄的,不永恒的,所以生不是有,灭也不是无“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只不过是未觉悟的表现,因为“本来无一物”吗世间万物“无内外,无始终强立名,为法界”,这是佛学里的一个基本道理,也是最难理解的道理不理解就陷入“无明”之中;理解了就会“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心经中的空是心静如水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心经中的空是心静如水吗(读心经说无明)

心经中的空是心静如水吗

《心经》里在阐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之后,旋即提到“舍利子乃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因为万物皆是空的,是虚妄的,不永恒的,所以生不是有,灭也不是无。“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只不过是未觉悟的表现,因为“本来无一物”吗!世间万物“无内外,无始终。强立名,为法界”,这是佛学里的一个基本道理,也是最难理解的道理。不理解就陷入“无明”之中;理解了就会“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了。

顺治皇帝曾写过一首诗:“我生之前谁是我,我生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其实这正是所有人都在苦苦探寻而不得头绪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无明”。由此引发出来的因缘轮回便是你我众生的世界。按照佛学的理论,“无明”就是“痴”,就是迷惑,就是不懂因果,不信因果;不懂轮回、不信轮回;不懂一切现象皆是无常的、刹那生灭的;不懂本性空寂。

“菩萨畏因,凡人畏果”是很多人知道的一句话。但在实践中却没几个人能真正做到。

比如我们一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认为老天不公,认为是别人对不起自己。其实,“天”就是我们过去所造的业。这个业因来自我们过去每时每刻面对各种现象时的心理状态。你的心如果是清净的、广大的、利他的、无我的,那你未来的果报一定非常美好,你未来的生活也一定非常幸福。相反,如果你过去种的因就是嗔恨、狭隘、嫉妒、自私、甚至损人利己,那么你现在或未来所受的就是苦报。这就是因果规律。如不能从这些“无明”中解脱出来,必将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烦恼无尽,怨天尤人,甚至再造恶业。再如对于已经拥有的人或物,觉得应该永远属于自己。嬴政称帝,欲万世而为君,结果很快就灭亡了;和珅富可敌国,转瞬就人财两空。一切现象都是变幻无常、有生有灭、刹那变化的。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有人戏谑的说“世间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变化、无常的规律是恒久不变的。

这些普遍存在的错误认知,都是无明的表现,是对生命的不明了,对世界的不明了,对自己的本性的不明了。因为无明,所以随众,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因为无明,所以人云亦云,别人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说;因为无明,所以盲目执着、做种种错事。迷失在外相境界中。

李叔同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诗“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也许他很早就参悟到了世界虚妄的本质,所以他才能舍弃温柔富贵皈依禅门。其实我们很多人是谋生活的百姓,奔波劳碌不过衣食住行而已,哪有那么高的境界可言。但是,安于当下就是最高的境界。佛教师承俗称“衣钵传人”,衣钵之意无外就是衣食而已,是世间最本质的东西。如果超越了这个基础,过分的追求财富可能会出问题。鲁迅曾说,自由不是钱能买到的,但自由往往因为钱而被卖掉。卖掉自由得到了钱,那是谋生。但是,钱是天下之公器,钱多了你就要扛起天下的责任,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有钱人不断地捐钱,就是这个道理。

春节快到了,春联中常见的一句话是“万事如意”。如谁的意呢?如了我的意,就不会如他的意,每个人的“意”就是追求的“果”,当然,我们又忽视了“因”。所以我们都在无明中“自欺欺人”。因此,《心经》告诉我们要懂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其实人生真的不易,每一步都很艰难;人间又很值得,因为人生难得。我们都不是完人,都是别人八卦里的常客,背后嘲笑的对象。那又怎样呢!普陀山的寺庙里有副对联“一日两度潮,可任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不是不知,而是不辩,要学会与智者同行,而不去与愚者争辩。

既来挲婆,则须堪忍。人间不值得你去哀伤,也不值得你去得意,一切不过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