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源出有六: 一是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为理氏理氏改为李氏原因有二:(一)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改姓李氏(二)据清·陈廷炜《姓氏考略》记载,自从有老子姓李,利贞的后裔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姓氏李来历小故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姓氏李来历小故事(姓氏源出与名人)

姓氏李来历小故事

李姓源出有六:

一是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为理氏。理氏改为李氏原因有二:(一)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改姓李氏。(二)据清·陈廷炜《姓氏考略》记载,自从有老子姓李,利贞的后裔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二是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三是出自他姓改李氏。据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姓李氏。

四是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为姓。

五是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

(见《魏书官氏书》 《通志·氏族略》)

六是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

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向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的声望。隋唐时,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居当地,子孙散居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今海南三亚)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216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

据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为中国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9%。世界上有超过一亿以上的李姓人口,韩国、朝鲜、越南李姓也是大姓;在华人占少数的美国,李姓竟排到第22位,超过很多美国本土姓氏。

李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四位。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所以李姓声威显赫。

李耳(生卒年不详),又称老子、太上老君。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可见老子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著有《道德经》。

李冰(前302~前235),号称陆海,出生地不详。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水利学家。他领导修建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完都江堰后,他又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于此,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被后人尊为“川主”。

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早年随父李渊进军长安,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因功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被评为千古第一明君。

李淳风(602~670),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家学者。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由于他的卓越成就和贡献,受到了唐初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的重用和拔擢,他在朝48年,历任秦王府记室参军、太史局将仕郎、承务部、太常博士、太史承、太史令、皇帝秘阁郎中。辞官隐居四川阆中仙逝。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准确而著称于世。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他所作诗歌,风格豪放,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故有“第一诗人”之称。

李泌(bì)(722~789),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宰相。幼有“神童”称誉,已能粗通儒、道、佛三家的学识。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言。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灵武,召他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复隐衡岳。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出为外官。有“四次归隐,五次离京”之说。据史书记载,李泌“尤工于诗”,所写诗文很多,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千百年来,他一直是南岳衡山的一位传奇人物,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赞颂。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谿年)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975年在位),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如千古杰作《虞美人》 《浪淘沙》 《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故有“第一女词人”之称。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黄冈)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物学巨著。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 《濒湖脉学》等。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或李合肥。清末政治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 《马关条约》 《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19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