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感觉,似乎大家喜闻乐见的小品也正在向二十年前的相声学习,越来越走下坡路,内容空洞化、同质化、咯吱人化甚至韩日作品汉化,而且近几年还有个不好的倾向,那就是悲剧化。

陈佩斯说过,喜剧小品的内核应该是悲剧,这样才算高层次的小品。可现在好多小品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悲剧直接表演出来,观众看了这样的小品还真的想笑,苦笑。

有时候真的很无奈,对比三十年前,现在的创作环境更好,素材更丰富,演员收入更多,反而精品越来越少,让人很是扼腕。

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品初创之时,那个创作环境和现在真的是天壤之别,没法比。

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面条(小品吃面条的春晚坎坷路)(1)

我们就以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为例,看一下当年创作和演出的不易。

一、《吃面条》的诞生背景

现在经常有人说《吃面条》是第一个小品,这个说法其实并不科学,在《吃面条》诞生的1984年春晚之前几十年,“小品”这个概念和表演形式就有了,早在六十年代,王扶林导演就从戏剧学院引入了小品节目在电视上播出。王景愚六十年代创作的《吃鸡》在当年也属于哑剧小品的范畴。而在1983年春晚上,严顺开和斯琴高娃的《逛厂甸》其实也可以算小品。

只能说,《吃面条》属于我们观众一般认识上的喜剧小品的开山之作,或者可以说叫狭义的小品鼻祖,涵盖更广泛、历史更悠久的当然是广义的小品。

在1984年春晚开始筹备前,导演黄一鹤总结了1983年春晚节目的得失,他认为娱乐性质的小品颇受观众欢迎,应该在这方面再发一下力。此外,他另外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邀请港台明星。

于是,黄一鹤在联系张明敏等人的同时从八一电影制片厂找来了陈佩斯和朱时茂,之所以找陈佩斯,是因为黄一鹤看了电影《夕照街》对陈佩斯印象很深,找朱时茂也是为了和陈佩斯形成对比效果。

黄一鹤就是要让陈佩斯和朱时茂之间擦出火花拿出优秀作品,再加上其他经典节目,将1984年春晚打造成一台精品春晚,事实上不论是黄一鹤还是陈佩斯朱时茂,他们都做到了。

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面条(小品吃面条的春晚坎坷路)(2)

二、陈佩斯朱时茂三次“逃跑”

黄一鹤将陈佩斯朱时茂从八一厂里借了出来,安排住进当时春晚剧组的大本营天坛体育宾馆,让他们安心创作,然后黄一鹤就去忙引进港台明星的大事去了。

但是,没想到的是,陈佩斯朱时茂却先后三次从这个宾馆里“逃跑”,每次逃跑之后,在没有手机也没有BB机的时代,黄一鹤联系不上他们俩,干脆就去八一厂要人,八一厂的话陈佩斯朱时茂不敢不听,于是又回到天坛体育宾馆,然后再“逃跑”……

至于“逃跑”的原因,陈佩斯朱时茂和说法和黄一鹤的说法多少有一些出入。

黄一鹤说,陈佩斯朱时茂住在那里不用花粮票、油票,每天吃得好住得好,但他们俩创作上始终不是很顺手,于是两人觉得不好意思白吃白住就跑了。

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面条(小品吃面条的春晚坎坷路)(3)

陈佩斯朱时茂则说,他们在那里创作了几个小品,但每次都被春晚导演组给否决,每次被否决之后,陈佩斯脾气就来了,不干了,走!

当时陈佩斯朱时茂创作的小品叫《拍电影》,和1985年春晚上的《拍电影》并不一样,讲的是一个学生去参加戏剧学院招生表演才艺的过程,这个内容其实就是小品本来的面目,说明陈佩斯朱时茂还是没有跳出广义小品的思路范围,而且节目还比较冗长,并不适合春晚舞台。

将陈佩斯朱时茂再次拉回来的黄一鹤导演拍板,你们就演其中一节“吃面条”,把这段演好就行。

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面条(小品吃面条的春晚坎坷路)(4)

三、这小品这么好笑,怎么办呢?

找到思路和立足点之后,陈佩斯朱时茂重新打磨了《吃面条》的剧本,这一次陈佩斯没有再发脾气,他们的表演也得到了黄一鹤的认可,但他们俩还是有些忐忑。

为了验证《吃面条》的表演效果,黄一鹤干脆安排陈佩斯朱时茂到天坛体育宾馆的餐厅去实战演一遍,台下的观众都是当年的体育名将,庄则栋、李富荣等人。

根据朱时茂的回忆,当时他和陈佩斯在台上演,小品前半段还能听到台下不停发出的笑声,过了一会儿听不到笑声了,而且人也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

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面条(小品吃面条的春晚坎坷路)(5)

原来,李富荣等体育名将居然抱着肚子笑趴在椅子下面,笑到喘不上气来,台上的朱时茂观察台下只能用眼睛偶尔虚瞄,当然看不清人也听不到声了。

也许有读者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小品至于将人笑趴到椅子底下吗?

笔者举个真实的例子,八十年代央视引进过一个外国搞笑电影,讲一胖一瘦两个人在矿山遇到的各种奇葩事,非常搞笑。当时笔者家客厅坐了许多邻居一起看电视,在最搞笑的片段,只听见客厅里噼里啪啦响声一片,原来好几个大叔笑得太投入,往后仰的时候带着椅子一起摔倒了。

在喜剧和搞笑土壤贫瘠如沙漠的时代,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就像一瓶冰镇的汽水沁人心脾让人舒爽。

但是,如此火爆的场面却让导演黄一鹤心里忐忑不安:这小品这么好笑,怎么办呢?

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面条(小品吃面条的春晚坎坷路)(6)

四、陈佩斯朱时茂直播前突然“失踪”

黄一鹤导演的担心不无道理,想想王景愚《吃鸡》的遭遇就知道了,单纯搞笑、太搞笑的节目确实存在一种风险。

果然,有专家在审查时就对《吃面条》提出了意见:“这种纯逗笑的节目太浅薄和低级”。

这句话又让陈佩斯朱时茂陷入了痛苦,彼时黄一鹤导演正在忙着引进港台明星的事情,一时间顾不上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直到直播前三天,港台明星上春晚获批,黄一鹤这才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的是,到大年三十春晚直播前半个小时,陈佩斯朱时茂突然“失踪”了。

黄一鹤紧急在直播现场寻找陈佩斯朱时茂,终于在晚会大厅二楼的一块幕布后找到了他们,只见他们俩都低着头在幕布后面沉默不语,情绪十分低落。

陈佩斯告诉黄一鹤:“这都快直播了,我们的小品能不能上也没个话儿,我们俩没地方去,在这里躲一躲。”

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面条(小品吃面条的春晚坎坷路)(7)

黄一鹤听了这话差点掉泪,他告诉陈佩斯朱时茂:“没人说你们能上,但也没人说你们不能上,我是春晚导演,我说了算,你们上,出了问题,我顶着!”

“可有一条,你们上去之后一定按最后的本子演,不能节外生枝。”黄一鹤最后叮嘱道,同样的话六年后他也说给了赵本山听。

就这样,春晚舞台上第一个真正的喜剧小品《吃面条》诞生了,这个节目也成为1984年这届最经典春晚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面条(小品吃面条的春晚坎坷路)(8)

当然,事后也不是没有人对《吃面条》提出质疑,认为这个小品没有深度,都是无意义的笑声。黄一鹤反驳道:“怎么没有意义,这不是讽刺了一些好高骛远的人吗?这就是《吃面条》的社会意义。”

是呀,也许现在我们的小品界就是缺少了沉下心来体验生活搞创作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