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1)

民国29年春节,关公故里山西运城街景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2)

民国春节时的表演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3)

民国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4)

图为上世纪20年代,为迎接春节,北京街头买年货的人们

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5)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6)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7)

“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循环纪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8)

天干地支五行图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历,又称阴阳合历))。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9)

民国36年农历通书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10)

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尚未融合、传播与普及,岁首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魏晋时,出现了除夕守岁习俗的记载。唐代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明代,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已经盛行。清代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11)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礼仪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礼节全部废除,改成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12)

传统春节习俗: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13)

1906年,北京置办年货的情景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14)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15)

风筝也是年货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16)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17)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18)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19)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20)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神像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21)

民国时期祭灶年画

祭灶神是非常神圣的一个仪式,按照过去的旧规矩,祭灶仪式多选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祭灶火烧、糖饼。用用祭灶火烧、糖饼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饼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22)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23)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24)

扫尘

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25)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汉族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扫尘。 正确的扫房做法,最好是判断一下过去一年家中整体的运势如何,再去打扫。如果去年全家人的整体运势顺顺利利,那么可以从大门口开始,接着再往屋内打扫,寓意着把旺气收回到家内的意思。但如果去年运势不是太顺心,那么可以从屋子的末端开始,往大门口打扫,寓意着把过去的晦气都彻底地扫出家门。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26)

打扫的工具方面,不妨用有辟邪除秽效果的青竹叶。因为青竹叶能清除过去一年的穷运、晦气,有助一家人迎接好的气场。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27)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28)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29)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30)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31)

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32)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33)

民国时期春联(王寿鹏状元书)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34)

民国年画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35)

民国月份牌时装年画——金梅生《新年快乐图》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36)

民国烟标年画——九美图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37)

民国四条屏年画——二十四孝图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38)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39)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40)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41)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42)

民国福字四方型牌匾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43)

民国精品六联剪纸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44)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45)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46)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47)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48)

民国29年——年夜饭一餐收据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49)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50)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51)

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52)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53)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54)

游神

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55)

拜岁

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56)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57)

北京民国时期庙会上的踩高跷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58)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59)

北京庙会上售卖的小吃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60)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61)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62)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63)

1920年代白云观庙会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64)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65)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66)

烧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67)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68)

1914年1月26日,甲寅年春节,图为卖炮竹烟花的商店(北京)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69)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70)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71)

放鞭炮、舞狮迎新春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72)

北京市一户居民在四合院内燃放烟花,欢度春节

过春节,为什么对中国人这么重要

​​​华夏文化体系的根基,都锚定在天文和历法之上。不仅春节,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和天文历法有关的。中国人认为,人只是天地的一部分。一个人应该怎么生活,中国人认为,应该法天则地才行。人如果逆了四时的阴阳,就会诸事不顺。如果顺应了四时的阴阳,则会大吉大利。所谓的运气,在我们的文化中,运者,天地之运化。气者,一气之周流。它是一种确然的规律。一个人只要法天则地,合于阴阳术数,好运气,只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最直观的来说,年,岁,季,时,节,气,候,这些字都是历法术语。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节气,季节,气候等等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就是这么来的。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73)

过年,从文化层面上来说,是两重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敬天事天,一方面是为了治人治事。这里面,又有很多的祭祀礼仪和民俗,比如给老天爷烧香,这是祭天敬天。比如给祖宗烧香,这是祭祖。比如亲朋间的拜年,这是自古以来传下来的致福礼仪。人们常说,天人合一境界多么高,好像常人难以企及。其实,在中国的文化里面,处处都是天人合一的场景。比如过年就是,那一刻,地球围绕太阳转,掀起了新的一章。人们守岁,就是为了在天地相交,新的一个天地大周期刚开始的时候,以自己一身阴阳,与天地阴阳,相合相交。这就是守岁的意义:天人相接。处在这样的文化里,几千年的传统下来,很多事情,都已经深入骨髓。

父母子女爱,人间第一情,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亲情和礼仪的民族,对家一向具有深深的眷恋,正是这种传统的观念和质朴的情愫,才形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回家过年”的习俗。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74)

从古至今,无数名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抒发对春节的情怀和眷恋,总有一首能打动你: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作》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雪》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75)

梁实秋《过年》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老舍《北京的春节》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惯例,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丰子恺《过年》

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平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对美术有缘。

民国时期的春节习俗有哪些(真实的民国时期)(76)

莫言《过去的年》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