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各个地区之间习近俗同在河南省方城县一带,除去吃月饼、拜月、吃团圆饭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媳妇,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中秋拜月娘习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中秋拜月娘习俗(中秋节民俗-----叫媳妇)

中秋拜月娘习俗

中秋节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各个地区之间习近俗同。在河南省方城县一带,除去吃月饼、拜月、吃团圆饭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媳妇。

这里的“叫”基本是“请某某人到”的意思,“媳妇”是指儿子、孙子未婚的妻子。中秋节是团圆节,既然已经喝过订亲酒、摆过订亲宴,那么,未婚的儿媳、孙媳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家人,自然要在一起吃个团圆饭了。

叫媳妇一是时间有讲究。如果男女双方订亲时间不长,女子又是第一次到婆家过节,那就越早越好。还要挑个农历双头日子,比如八月初十、八月十二。一般来说,八月十二这天最合适。如果姑娘已多次在婆家过节,稍晚一些在八月十四也算行。二是叫客人员有讲究。婆家派出的叫客者应为女性,如果小伙儿有嫂嫂,那就由嫂嫂出马,让妯娌们早接触、多接触,以便将来家庭和睦。如果没有嫂子,那就由小伙的姑姑、姐姐、姨娘上阵;实在没有姑姐姨娘的,就请邻居中模样周正、说话顺溜的女性前往。三是所备礼品有讲究。既然是中秋节,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困难时期,另外加上一包黑糖或点心就行了,这叫“两色礼”。如果男方家庭富裕或女方有额外要求,可再配上两样,带成“四色礼”。礼品的份数由女方至亲的门份数决定,或三份,或五份;也有十份、二十份的,让男方很是头痛。四是叫与不叫有讲究。该叫媳妇却不叫,男方被人视为吝啬小气。女方也会被人耻笑,闺女不被婆家重视关爱,脸上很没面子,姑娘就更抬不起头了。

女儿就要到婆家去了,娘亲早已是千叮咛万嘱咐的。除了交待女儿要小心在意、行为端庄、语言得体外,其中一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不能在婆家呆太长的时间,过节后的八月十六就要立即返回。不然,被人耻笑事小,呆在婆家时间长了,说不定会在婚姻大事上陷入被动。

婆家早已准备好了新买的衣服、鞋帽,有的扯上几尺或几丈花布,让姑娘着实高兴。甜月饼、咸月饼自不必说,鸡鸭鱼肉、时令水果吃足吃够。要住最好的房间,铺盖最好是新的。

当然,也有一些嫂嫂们,故意将小伙儿姑娘安排住在一起,如果生米成了熟饭,婆家可就掌握婚事的主动权了。这就看小伙儿姑娘愿不愿意,觉悟不高、自觉性不强,造成后来肚子挺着匆匆出嫁的也不是没有。姑娘在婆家的时间,有人陪着说话、陪着游玩、陪着吃饭,待遇相当的好。这时候,就有人多事,总是将邻里间叫来的姑娘作比较,东家那位身材好,西家那位脸盘顺…..

过去的时候,有不少的包办婚姻,男女双方本人并不愿意,八月十五相见的时候,便容易闹出笑话或矛盾。有位表兄,对父母安排的亲事很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姑娘到家后,他就不理不睬,使之很是难堪。姑娘一气之下就往家里跑,鞋子也跑掉了。好不容易过了河,翻石岗时却被扎破了脚;一根刺断在脚掌里,怎样也拔不出来,只好一拐一拐地光着脚原路返回。家长逼着表兄用锈花针为姑娘挑刺,刚捧起姑娘的脚,被姑娘蹬了个仰八叉。后来,终于退婚了事。 八月十六的时候,姑娘要走了,婆家就准备一些钱,送给姑娘零花。小伙亲自送姑娘回家,这对年轻人就有了交谈的机会。要知道,当时民间有各种各样的规矩,未婚男女不能随便接触。平时,小伙会到岳父家帮忙干活,偷偷地瞄上几眼,嗯嗯啊啊说上句话,就已经幸福得找不着北了。因此,得此机会,不亚于成仙。两人走着,没话找话的说着,想想该有多么美好。

现在虽仍有叫媳妇的习惯,但仿佛已没人真正将其当回事。青年男女大多都在外地打工,叫起来不太方便。即使要叫,不如直接些,那就送来些钱吧。确实,婚姻成不成,叫与不叫都没多大关系。如果双方同意,父母也奈何不得。万不得已,干脆就直接往婆家跑;或者玩失踪,打工几年后抱着孩子回来了,认不认亲随您老的便。这虽然也是婚姻自由、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但我总觉得其中少了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