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诗歌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1)

诗歌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2)

诗歌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3)

诗歌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