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在我们中学的诗歌学习中,有这样几位诗人的作品比较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本当中,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李白我们都很熟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是李白对漫漫人生的理解,所以他才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潇洒、恣意、纵情山水是诗仙李白的人格魅力所在。

康震讲的远古传说(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1)

而对他形成强烈对比的另一位,杜甫,则有着截然不同的画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作品中忧国忧民主题的绝佳代表,这些当然和他自身的凄苦遭遇有关,也成就了他对时代之殇的深刻理解。

康震讲的远古传说(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2)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苦难体察的细微之处,令人动容。这句出自《石壕吏》的名句不久前因为一个人的别样解读引起了热议,甚至引来了知名教授丁启阵的批评,他就是著名文化红人康震。

康震讲的远古传说(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3)

康震与石壕吏

喜欢在家里看电视的朋友应该对康震不算陌生,他的面孔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因为本身的专业就是诗歌和文学研究,并且曾经多次在百家讲坛上讲解相关的主题,收到了比较不错的反响,所以他也得到央视文化栏目的认可,经常受邀去到节目中,以导师或者专家的身份来提供指导和咨询,他参加的《中国诗词大会》也是一档非常受欢迎的节目,康震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康震讲的远古传说(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4)

可惜俗话却是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人红了受到的关注就多,关注一多就很容易翻车,很快,康震在某个活动上做的内部演讲的视频出现在网上,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其实内容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还是康震在分享自己对一些诗歌的见解,但是正是这些见解本身让他再一次成为舆论的中心。

康震讲的远古传说(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5)

康震因为在自己本专业领域中发表的看法而引来非议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他就因为对一句诗词的解读遭受到很多批评,如今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不禁让观众们对康震的专业水平产生了怀疑。

康震讲的远古传说(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6)

那么这一次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康震在那个5分多钟的视频里讲解的内容正是杜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石壕吏》。《石壕吏》这首诗大概讲的就是作者自己亲眼看到的官兵抓壮丁的故事,采用五言的体裁,短短百余字就将这个场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字里行间的无奈和苦楚直让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按照我们在中学课堂上的学习思路,这首诗很明显沿袭了杜甫一贯的风格,通过具体的人和景的描写。抒发自己对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同时慨叹时代给世人造成的无数悲剧。

康震讲的远古传说(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7)

康震的立场

那么康震是如何解读的呢?在他看来,这首诗要表达的并非同情,而是赞扬,乍一听你可能觉得很懵,赞扬?通篇都是家破人亡、生离死别、老无所依的凄风苦雨,赞扬谁呢?康震说,当然是赞扬老百姓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那个连年战乱,风雨飘摇的年代,如果没有这些愿意走上战场的勇士,没有他们背后的家庭的付出,谁来抵御外敌,谁来为天下寒士拼来一个安宁的净土呢?尽管这些人的身后有个人的难处,但是他们愿意舍小家为大家,敢于挺身而出,这就是最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康震讲的远古传说(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8)

康震此话一出,震惊四座,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从诗中老妇人的立场来看待这整件事的,所以我们会对她产生同情,但康震显然不这样认为,他的立场是石壕吏,是统治者,他把这首诗看作是一首鼓励大家参军、为国征战的赞歌,这种视角不能不说是让人“耳目一新”。

康震讲的远古传说(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9)

著名的文化学者丁启阵最先对这种看法表示了反对,首先从整篇诗歌的行文上来看,石壕吏在杜甫的描写中呈现出来的并非一种积极的形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怎么看都是石壕吏强行抓人,一家人被逼无奈。

康震讲的远古传说(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10)

其次,对一个诗人的理解不应该建立在单一的文本上,无论是杜甫的生平还是作品,只要深入了解过,都会很容易地看出他的立场到底是统治者还是老百姓,杜甫被称为“人民的诗人”并非没有缘由的。对于康震的解读,丁启阵非常愤怒,大呼“不知道是在侮辱谁的智商!”

康震讲的远古传说(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11)

结语

其实文学诗歌作品的解读本来应该遵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则,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肯定是值得尊重的,但是这种解读也应该是有理有据的,否则像康震这样的乱评,实在是有哗众取宠之嫌。

康震讲的远古传说(康震因解读石壕吏引争议)(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