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区历史

西汉置雍奴县。唐天宝元年(742)改称武清县。辽会同元年(938)割武清、潞、三河等县置香河县。金大定十二年(1172)分香河建县,取《诗经》中“如坻如京”之意(如坻如京:后来人们便以“坻京”一词来形容谷物堆积如小洲和高丘。形容此地的宝贝堆积如小洲和高丘),命名为宝坻县。承安三年(1198)升为盈州,泰和四年(1204)又废州为县。新中国成立前夕,即从1949年8月,宝坻区隶属于河北省天津专区,1958年6月,改属河北省唐山专区,同年11月与香河县合并,仍称宝坻县,1960年3月又改属河北省天津市,1962年6月,又分为宝坻、香河两县,1973年8月,宝坻县改属天津市;2001年撤县设区,为天津市辖宝坻区。

曲艺名人

天津的曲艺精神散播在全市范围内,每一个市辖区里都有文明海外的曲艺界名人,当然宝坻区也不例外。

天津最具特色的曲艺有哪些(天津市宝坻区的那些曲艺名人)(1)

马季:(1934-2006),宝坻区黄庄乡人。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他继承发展了候派风格,走出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为大多数相声后来者所遵循,为中国相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供献。马季原名马树槐。少年时在上海为学徒工。新中国建立后在北京新华书店工作,业于表演相声。1956年调中央广播说唱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常务理事,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等职。是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相声演员。马季于2006年12月20日上午10:25在家中因心脏病,经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天通苑分院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2岁。曾出版相声选《登山英雄赞》,相声作品《打电话》、《画像》及《新桃花源记》等作品先后被拍成电影。

尚和玉:(1873~1957),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派武生创始人。原名尚壁,字和玉,为了保护嗓子,尚和玉长期独居,有人将他的名字倒置过来,称其为“玉和尚”,有人还戏称他为“尚老道”,一般人都尊称他为“尚老将”。

天津最具特色的曲艺有哪些(天津市宝坻区的那些曲艺名人)(2)

宝坻区大套人。年幼时家境贫寒,他在家排行最小。7岁时开始和一梆子班学戏,工武生。久经磨炼之后,学得一身好功夫,而且唱工、做派俱佳,20岁左右就已在乡间故里有“活赵云”之称。不久便只身进京闯荡。当时的北京城是诗歌京剧名家荟萃之地。尚和玉进了玉成班,又经过一番摔打和起伏,在一出《收关胜》中饰演关胜一角,大获成功。他从三张桌子搭起的台子上一个“云里翻”稳稳落地,征服了全场。1900年庚子事变后,尚和玉回到天津发展,长达25年之久。此间往来北京、上海等地,红极一时。后从师于著名武生俞菊笙,即当时武生三大派之一的俞派。尚和玉得到了俞之内弟张玉贵、俞之姐夫张虎山二位老师的精心培养,艺路大开,后到津门及东北各地演出,崭露头角。他武功扎实深厚,身段、把子、架式、气度稳练大方,唱、念咬字真切有力。为人敦厚,演戏严肃认真,为同代杨小楼所推重。他的艺术风格是以粗犷豪壮、勇猛凝重著称,并有自己的创新。后来与杨小楼各自光大俞派艺术,并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杨派与尚派。尚和玉凭借一身绝技,在《四平山》中演活了李元霸,每次演出都会博得满堂喝彩。杨小楼对尚和玉精湛的技艺推崇备至,曾发誓不演李元霸的戏。

1926年,尚和玉应梅兰芳之邀,参加了梅剧团,与梅兰芳同台演出的剧目有《长坂坡》、《金山寺》、《凤还巢》和《太真外传》等,之后,尚和玉定居北京。在他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曾同孙菊仙、余叔岩、杨小楼、翁偶虹、刘仲秋、钱宝森、言菊朋、陈德霖、周信芳、马连良、刘喜奎、王又宸、章遏云、奚啸伯等等著名演员同台演出。上演的剧目还有《晋阳宫》、《伐子都》、《定军山》等。尚和玉作为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作为一个流派的创始人,他十分注重新人的培养。早年尚和玉曾在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20世纪30年代应邀到天津稽古社戏班任名誉社长、特邀教师,亲自主持子弟班的教学工作。培养了李元春、张春华、徐俊华、蔡宝华、刘武华等许多剧坛后起之秀。建国后,尚和玉在中国戏曲学校执教,又培养了一批武生人才。为了保护嗓子,尚和玉长期独居,有人将他的名字倒置过来,称其为“玉和尚”,有人还戏称他为“尚老道”,一般人都尊称他为“尚老将”。尚派传人有韩长宝、朱小义、娄廷玉、傅德威、侯永奎和天津稽古社的蔡宝华等,他们在继承尚派的基础上分别有所发展。《四平山》是尚和玉最著名的代表作,《艳阳楼》、《铁笼山》、《挑滑车》等剧也是他艺术生涯中比较重要的剧目。1957年,尚和玉病故于北京。诞辰:1873年,同治十二年(癸酉)逝世:1957年,农历丁酉年。

天津最具特色的曲艺有哪些(天津市宝坻区的那些曲艺名人)(3)

董湘昆:男,京东大鼓演员、职工曲艺家,天津市宝坻区方家庄人。 从1952年开始在基层工会文工团以相声、曲艺剧、单弦、京东大鼓、清唱、河南坠子等形式进行演出。1953年参加天津广播电台业余广播曲艺组学习演唱。同年,他担任文化宫和平区工人俱乐部业余曲艺团团长。此后他到天津艺术学校戏剧班学习,毕业后演出话剧、曲艺剧,后来侧重于京东大鼓演出。

1954年拜刘文斌为师,专攻京东大鼓。他不仅在继承老一辈艺人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方面成绩显著,而且又有所发展和创新。他嗓音宽厚、发音甜润、字眼清楚、乡土味浓,赶板、垛字、闪眼、落字、窍口灵巧。他的演唱朴实真挚,刚健稳重,充分表现了京东大鼓淳朴健康、豪放爽朗、顿挫分明、抑扬有度的艺术特点。为了使这一曲种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他还对唱腔不断进行加工和丰富。

二十多年来,在天津市历届职工业余文艺演出中,他的演出都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称赞。1956年董湘昆参加全国职工曲艺会演和全国会演、全国调演,《模范孙桂珍》、《白雪红心》、《送女上大学》获奖后出版唱片。1980年被推选为区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曲协理事,同年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1982年在从事舞台生活30周年纪念会上获天津市文化局和市总工会授予的“工人业余曲艺家”称号,并获得全国工会积极分子奖章。

天津最具特色的曲艺有哪些(天津市宝坻区的那些曲艺名人)(4)

刘小楼:哈尔滨市评剧院小生演员,生于1922年,祖籍河北宝坻县(天津市宝坻区)。他出身评剧世家,7岁在天津随父刘宝山学戏,9岁登台,17岁正式应工小生,先后与桂宝芬、刘翠霞、李金顺、爱莲君、芙蓉花、小白玉霜、六岁红、鲜灵霞、鸿巧兰、李兰舫等同台。1949年同小白玉霜合作首演了评剧现代戏《兄妹开荒》,1950年参加哈尔滨市评剧团,同喜彩连、李子巍、郭砚芳等长期合作,1962年拜倪俊声为师。

刘小楼嗓音清脆、音域宽阔,演唱声情并茂,韵味浓郁,流畅动听,婉转抒情。他的唱腔板头扎实、吐字清晰、节奏稳健、变化自如,节奏处理灵活自如、含蓄大方,尤为难得的是其唱腔与女声同弦同调(即用正弦唱正调),最高音可达G调6音。

代表剧目有:《白蛇传》、《柳毅传书》、《唐山伯点秋香》、《杨乃武与小白菜》、《人面桃花》、《孔雀东南飞》等。其中《柳毅传书》中的“大丈夫威武不屈”、《白蛇传》中的“娘子把真情说一遍”、《人面桃花》中的“三春杨柳黄莺唱”等唱段为小生腔的经典。

刘小楼的弟子有:宁维学、李儒林、李云峰、高云成、徐玉民等。

刘小楼历任哈尔滨市评剧团副团长兼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常务理事等。

出生:1922年,农历壬戌年。逝世:2007年4月10日,农历丁亥年二月廿三日,5时。

这些曲艺名人用自己的行动带给人们快乐,留下了美好的歌声与回忆,让我们留住经典,传承优秀的曲艺文化!

天津风俗看我,天津新风尚tjxfengsh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