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1章学而时习之(学而篇1.4曾子曰)(1)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曾参[shēn],字子舆。与其父曾点(字晳)同为孔子的学生,嫡传孔门道统,后世尊奉为"宗圣",小孔子四十六岁。

▲三:“三”在古代一般不是实际数字,多是虚指,代表多次。

▲省[xǐng]:检查;察看;反省。

▲忠:《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就是忠。

▲传:传授。“传不习乎”即可以是“老师传授给我的道理,我践行了没有?”也可以是“我传授给别人的学问,我自己实践过没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的学问,我是否践行了?”

【知识扩展】

曾参的“参”应读[cān],还是[shēn],古代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曾参字子舆,舆与车相关,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叫“骖乘[cān chéng]”,也作“参乘”。根据曾氏族谱记载,曾参生有三子,长子曾元、次子曾申、第三子曾华,次子曾申的“申”与“参”同音,父子名讳同音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曾参的“参”字实际应该读作[cān],只是后人习惯性读[shēn],也就约定俗成了,就像陈寅恪的“恪”字,本应读[kè],但是大家都读[què]。

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孔子去世时,曾参27岁,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相传《中庸》是“子思”所作,孟子则是子思门人的弟子。因此古人把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祀孔子于孔庙,并称“四配”。

《论语》这本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这里的再传弟子,相传大部分都是“曾参”的弟子,因此在《论语》中,称曾参为曾子。《大学》是曾子所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