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王朝,我们都会很顺口地从夏商周一口气背到元明清,抛却前三代不算,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总共也就只有七个半(宋朝算半个,因为他连燕云十六州以及河西走廊地区都没拿下来),确实不算难记,但是,这其中又出现了零零散散百十来个割据政权。这些政权或称王,或称帝,国祚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他们虽然比不得大一统王朝的灿烂辉煌,但是有一些故事也格外发人深省。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北周初期权臣宇文护的人生历程。

一、北周和宇文护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是老话了。东汉末年分三国,蜀魏吴鼎足而立数十年,最终三家谁都没有走到最后,反而让司马家族成了最后赢家。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之后又扫灭了盘踞江东的吴国,重新统一了天下,甚至还有太康之治。但是这家伙也是偏执,明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白痴,还非要把大位传给他。结果自己驾崩没几年,家里闹起了八王之乱,弄得整个国家鸡飞狗跳,百姓也不得安宁,随后迁入内地的胡族一看:哎哟,这不是天上掉馅饼么?金银财宝、美女江山都在自己面前摆着,也就不客气了,随后晋朝的皇帝不是在被抓,就是在被抓的路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也是南北乱世的开始。

宇文护的详细资料(从忠臣到权臣再到奸臣)(1)

东西魏对峙

到了南北朝末期,我们的主角也出现了。事情也很复杂,简言之,就是北魏后期,政治混乱,皇帝一个接一个不行,大臣是一个比一个能干。到了最后,先是尔朱荣独掌大权,之后则是以高欢为首的高氏家族所统治。北魏的孝武皇帝元修眼瞅着不对劲,大吼了一声:“我命由我不由天”,便坐着车跑到了长安,投奔大行台宇文泰。成功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不久之后,宇文泰以元修淫及从姊妹有伤大雅为由,将其弑杀。而宇文泰,也就是后来被北周追谥为文王,庙号太祖的那位。

宇文护的详细资料(从忠臣到权臣再到奸臣)(2)

北周北齐对峙

总之,经过了扭扭捏捏,不那么正大光明的“禅让”之后,北周踹开西魏,在历史的舞台上粉墨登场了。而这个北周,正是在宇文护的一手照看下成长起来的。算起来,宇文泰是北周的奠基人,而宇文护,用今天的说法,至少也是个国父的。

二、忠心耿耿的忠臣

当我们翻开《周书》,会在《列传第三》中发现一份宇文护的简历,上面用最显眼的字号,标出这几个字:“太祖之兄邵惠公颢之少子也”。这就表明了,他是皇帝的亲戚,论辈分太祖就是他的二叔。这关系很近,可不是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这才是他的立身之本。基于这层关系,宇文泰外出征战时,总是把家务托付给他,而宇文护管理得是井井有条,深得太祖的赏识,时不时就冒出一句:“这小子像我!”(身为大明王朝汉王的朱高煦表示这话我熟)。

宇文护的详细资料(从忠臣到权臣再到奸臣)(3)

宇文泰

当然,宇文护不仅是家务做得好,仗也打得十分不错。西魏的立国之战弘农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他都参与了,而且还立下了不小的功劳,被提拔为镇东将军、大都督。虽然免不了是皇族的光环在发挥作用,但是人家毕竟下基层锻炼了,得此官职也不算过分。到了554年,宇文护已经是大将军、中山公了。也就是在这一年,梁国的萧绎正在江陵城里吃着甜瓜喝着酒,突然听得城外乱纷纷,出门一看,原来是西魏带兵数万,给梁国送双十一大礼包来了,领头之人,正是宇文护!于是乎,萧绎丢了皇位和性命,而他的亲戚,引狼入室的集大成者——萧詧成了新的国主。宇文护在此一战中调拨得度,朝廷也封其子为江陵公,以示奖赏。

宇文护的详细资料(从忠臣到权臣再到奸臣)(4)

宇文护

之后,改变宇文护一生的事情来了。江陵之战后没两年,宇文泰病重,思来想去,也只有自己的侄子宇文护可以担得起托孤大臣的责任了。于是星夜召宇文护入见,嘱咐了一番,大意也就是说你叔我是不中了,攒下这点家底不容易,你小子可得打起精神来,莫让俺家那俩货给败光了。宇文护也是涕泗滂沱,回答道俺会滴。要说这宇文护也是有些手段的,宇文泰是西魏的顶梁柱,顶梁柱倒塌了,朝野汹汹,处理不好说不得就会大厦倾倒。宇文护先是秘不发丧,至长安后才公告天下。为了以防万一,宇文护一方面恩抚百官,以结其心,另一方面又调动军队护卫,以备非常。在宇文护的操持下,局势才稳定了下来。

宇文泰入陵安葬后,宇文护想着自己身为托孤大臣,怎么着也得有点动作,免得众臣说自己不作为。宇文护就在家中思来想去,夜不能寐,看着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突然灵感就涌了上来。宇文护马上找来几个言官,说天命有归,你们知道的。于是,那几个言官立马跑到魏帝宫里,说陛下大喜事啊,臣等在黄河边发现了黄龙盘旋,在宇文觉(也就是后来的孝闵帝)的庭院里发现有凤凰在跳舞。魏帝很纳闷,说这是哪门子喜事。然后言官们说陛下你就要逊位了,以后这些国事就不用操心了,您开不开心?魏帝看着众大臣和善的面目,感动得流下泪来,说开心死了。

于是,在经过隆重的禅位大典后,北周,终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开始了它垫脚石的使命,而宇文护,也成功的进阶到他的第二阶段——权臣!

三、陛下,此事还是臣说了算吧

孝闵帝即位后,立即拜宇文护为大司马,封晋国公,食邑一万户。自此,“凡所征发,非护书不可”,朝中大事大小都由宇文护决断。皇帝如果有异议,宇文护总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陛下,你还小,此事还是臣说了算吧!”

宇文护的详细资料(从忠臣到权臣再到奸臣)(5)

孝闵帝影视形象

宇文护掌握执政大权后,免不得要对人事进行一些微调。李植、孙恒等人在宇文泰当政时期备受重用,到了宇文护执政时,就被边缘化了,外出为州刺史。当时的孝闵帝总觉得宇文护独揽大权,于国于己都不是什么好事,就总想将这两人调回长安,密谋除掉宇文护。宇文护自己也是知道的,立马跑到孝闵帝面前,说你这小子咋那么不懂事嘞,你和李植、孙恒是什么关系,只不过是一般的君臣。我们俩是什么关系?亲戚,血浓于水的亲戚!你怎么信他们不信我呢?你放心,咱一定把国家给你治理得妥妥当当的。孝闵帝见状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只能长叹一声:“中!”

宇文护最辉煌的时候达到什么程度?保定元年(561年),有大臣见宇文护位高权重,阿谀之意不由自主涌上心头。于是向皇帝进言,说晋公宇文护的功劳可以比拟历史上的周公,而当时周成王准许周公在鲁国(周公的封地)立文王之庙,以示褒奖。周公有的,晋公不能没有,于是也准许宇文护在同州封地内立德皇帝的庙,以供祭祀。我们知道,古代对礼仪极为看重,孔子便崇尚周礼,历朝历代更是在礼仪上下了大功夫。什么时间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演奏什么样的音乐,这些都有很大的讲究。而礼仪中最为看重的,便是祭祀之礼。历来祭祀先皇的,只有皇帝,而宇文护也获得了这样的资格,这比任何官职爵位都要宝贵。

宇文护的详细资料(从忠臣到权臣再到奸臣)(6)

明帝影视形象

差不多是在同时期,他的儿子宇文护被封为柱国、谭国公、宇文至被封为大将军、莒国公、宇文静被封为崇业公、宇文乾嘉被封为正平公。亲信朋党更是遍布朝野。宇文护的权臣生涯已经到了极点。

四、滑向奸臣的深渊

东汉开国之君刘秀年少之时曾经说过:“仕宦当作执金吾”,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理想。当然,到了后来,他的地位越来越高,已经不是一个小小的执金吾可以相比的了。

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得益于托孤大臣的身份,独揽大权,朝中大小事务只有附上宇文护的文书才能施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使是皇帝下一份圣旨,说要开个会,都得宇文护在后面批到:同意!然后这份文书才可以实施。如此行径,坐在皇位之上的孝闵帝自然十分愤懑,但是自己亲信的大臣早已被调出京城,留下来的乙弗凤等人成不了大事。这也就算了,这货谋划着要在宴会上刺杀宇文护,但是这边才刚刚把计划安排好,那边他的同谋张光洛就跑进了宇文护的府里告密。可怜孝闵帝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莫名就被这货给坑了。

宇文护一看:哟呵,好机会!正好这小皇帝总是不听话,于是联合公卿,上来就把孝闵帝废了。不久,北周第一任皇帝死了,也许是死于一杯毒酒,也许是一根白绫,或者是一把利刃,总之,也不会再有人追究了。

宇文护的详细资料(从忠臣到权臣再到奸臣)(7)

周武帝

不久,宇文护又迎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宜都王宇文毓为帝,是为明皇帝。废立之事,自古是臣子的禁忌。操持此事的人,除非是出于至公之心,否则下场都不是很好。商代的伊尹曾经放逐过君主太甲,后来在太甲悔过之后又迎他为王,一心为国,得以善终;汉朝的霍光也废立过皇帝,但是其中夹杂了许多利益纠纷,故而后世对他的争议很大,而其死后不久霍氏就被族灭了。至于其后的梁冀、董卓等人,更是死无全尸。

宇文护废杀孝闵帝,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奸臣了。权力的诱惑实在太大,当你拥有它之后就绝对不会容许其他人染指它了。此时的宇文护对权力的追求已经近乎梦魇,他担心宜都王聪慧有大体,名义上归政于明帝,但是实际上却暗令庖厨李安在皇帝的饮食中下毒,不久之后,明帝便因病而崩了。宇文护又迎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武帝。

在短短的三年内,宇文护立三帝,杀两帝,如此行径,早就搞得人神共愤。然而,此时在位的宇文邕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于是在即位之初,他对宇文护极尽尊崇,不停地加官进爵,恩赏不断。到了建德元年(572年),武帝觉得时机终于到了,本来的谋划是趁着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面见太后时,武帝用玉珽将其击倒,而太监何泉则负责补刀。结果在实施的时候,那何泉直接吓尿了,迟迟不敢动手,后来还是卫王宇文直持刀而入,将宇文护杀死。一代权臣,最后的下场就是如此。不过,也许是念着宇文护拥立之功,也许是觉得家丑不可外扬,过了三年,武帝又下旨复宇文护及诸子的官爵名禄,并改葬加谥。

五、忠臣、权臣和奸臣

其实,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有的时候,忠臣、权臣、奸臣很难区分。有的时候忠臣就是权臣,比如蜀汉的诸葛亮。有的时候忠臣和奸臣也混在一堆。在做此事的时候他是忠臣,但是在做彼事的时候他却是奸臣。宇文护在宇文泰麾下,未尝不是一个忠臣,但是在随后权力欲急剧膨胀,最后竟然擅行废立之事,将朝堂当成了自己的牟利场,把北周弄得一塌糊涂。忠臣变成了权臣,最后变成了奸臣。权力会腐蚀人,从此事也可看出。倘若他在孝闵帝践祚之后便死去,那他会在史书上留一个大大的忠臣名号。可惜,现在也只能任由后来者嗤笑他的堕落与不堪了。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