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把对话理念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策略,本文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这一做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阅读教学设计和方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教学设计和方案
【内容提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把对话理念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策略,本文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这一做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构建 生成 对话
“对话”一词,很早就出现于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苏格拉底主张“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讲学是把对话运用到教学中的范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把对话理念落实到阅读教学中,这无疑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突破,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策略?笔者通过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供大方之家批评。
一、构建对话的平台,创设和谐的氛围
“对话”的前提与基础是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因为只有创设了和谐的氛围,学生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原来,教师因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占有优势,俨然是知识传授的最高权威,常常居高临下,主宰学生的对话,学生因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不敢说出所思所感,常常揣摩并迎合教师的需要,早已丧失了作为对话主体应有的自主、平等的权利。对话式的阅读教学,彻底改变了教师是文本发言人的主角,作品的主题、情节的推动都在师生间精彩的对话中形成,师生在对话中的思想相互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学生创造的灵感和冲动。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对话、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才能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同对话的“师生场”,让阅读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深入。
2、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是多维度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给他们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一个对话阅读的平台,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对话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不要拘泥于教参所谓的标准。在对话中,师生之间真情倾听,相互包容,兼收并蓄,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讲究对话的策略,促成对话生成
1、找准对话的切入口
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阅读教学的支点即读者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文本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关键的问题。只有找准了文本对话切入点,才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文本,形成对话。
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笔者常常选准切入口采用“长文短教”的策略。《幽径悲剧》是一篇具有强烈悲剧效果的文章,但由于篇幅长,思想内涵较深,笔者就以标题为切入口设问“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文章着力描写了藤萝的美,我们一起找出它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好吗?”这一话题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对悲剧的感性认识,也激起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找出它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后,我引导道“藤萝是被谁毁灭的?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课文‘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我抓住“文眼”“悲”,逐渐把这几个话题呈现出来,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结合文本从不同层次深入探究后实现有效对话。
2、厚铺对话的台阶
初中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都很有限,他们与文本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走进文本并与之有效对话作好铺垫。课外阅读《荒岛余生》时,鲁滨逊面对生与死,经过困苦的心理斗争,最后他选择了生存,在岛上度过了28年,他所承受的艰难痛苦是现代学生难以想象的,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便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试想:在闷热的夏夜,停水、停电、父母出差,仅自己一人独守空房,甚至连电话、手机都无法与外界沟通,此时,有何感受呢?此时,学生渐渐能真切地感受到鲁滨逊生存下来的极不容易,走进鲁滨逊的内心世界,为感受他的坚韧不拔,创新进取等精神铺设了厚实的台阶,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又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MTV片段,当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觉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文章主旨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3、捕捉对话的深层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测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测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种所产生思维的火花,并予以引燃,使学生的体验有一个交流的机会。
学完《最后一课》后,两个学生指着书上韩麦尔先的插图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些什么?我趁热打铁道:“让我们做一回韩先生,揣摩他的心理,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学生反映热烈,有的说: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有的说:法语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它,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学生的回答可谓丰富,他们也在经历着人生一课:人要有爱国意识;面对失去,我们该怎样;人只有经历过才会走向成熟……此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渐入佳境,已与文本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感应,情感上的共鸣。
又如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大家一致认为,作者写烈日和暴雨是为了烘托祥子的苦难生活。突然一个声音响起,“为什么一定要写烈日和暴雨才能反映其苦难生活呢?把祥子放在春天、秋天和冬天行吗?”这产生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我们之间的讨论由此引出,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走向了更高的层次。
4、鼓励对话的多元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也只是一家之言。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就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为人冷酷的说法,让学生发表看法。有学生指出,于勒曾是一个败家子,不仅败光了自己的那份财产,而且把哥哥的那份也挥霍殆尽,所以菲利普夫妇对他冷漠和期待他归来改变现状也无可厚非。另一方面从菲利普一家来说,一家人生活艰难,如果再让于勒来糟蹋他们,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且来之不易的女儿婚事也可能告吹,所以他们也有苦衷。还有学生甚至偏激地认为,对于勒这种败家子,不必对他抱有同情心,他是咎由自取。观点未必正确,但学生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凸显了自己的个性。
5、挖掘对话的资源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其走进文学殿堂寻找自我的过程。
编者的按语,就像一位善心的老者,与孩子慈善地交流,亲切自然。如洪编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高新科技》部分:“高新科技装点了五彩斑斓的世界,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种种革命性的变化。你可以自由选读本单元这一组介绍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知识的课文,从中你会理解到高新科技集中反映了当今人类最高的科学水平。”编者用“装点”“带来”“反映”这些动词介绍了高新科技对人类的重大作用和影响,以文字为依托,将学生引领到科学单元的阅读。在阅读本单元课文的同时,学生又借助网络及图书馆查阅了更多的科学故事与文章。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我就组织学生仿照编者,把自己查阅的科学文章介绍给大家。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编者导言:“文学与科学是两位巨人,他们从一座山的两面向上攀援,最后在顶峰会面,融为一体。今天,你在这山之顶峰阅读到的将是科学巨人给你带来的一组科普读物,它带给你的除了科学知识,也许还有更多的是你在文学巨人那儿所得不到的东西……让我们赶快翻开书页吧!”当学生换位成编者,他(她)将会把文章读得更深更透,心灵也变得异常敏感而细腻起来。
纵观阅读教学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它都是通过对话来学习对话并进而学会对话的。我想: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开展与文本、作者、老师的对话,实现“情感的交汇和精神的同构”,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相信阅读教学会因“对话”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周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倪效思;对话理论视角下的中学语文文本解读 [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对话”,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案例解读》《河北教育》200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