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经说过“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自己到了五十岁才算是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见知天命的难度。在《论语》的最后一章,孔子又曾经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可见知天命对于立志成为君子的人的必要性。同时,孔子还指出“礼”“言”对于成为君子同样重要。孔子这段话应该怎样解决呢?一起来看看《论语》的最后一章,其原文是: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怎么理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为什么会说)(1)

本章的内容从字面上很简单,孔子说:“不知命,便无法成为君子;不知礼,就无法立身处世;不知言,则无法准确的了解他人。”

怎么理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为什么会说)(2)

本章最难理解的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什么是“知命”,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程颐夫子的注释,“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意思就是知命者就是知道并相信人有天命。人不知天命,就会见灾祸一定逃避,见利益不考虑道义就一定夺取,这样的人怎能成为君子。大多数学者都将天命理解为命运,孔安国注解“命,谓穷达之分也。”意思就是人一生是贫穷还是通达富贵,都是命中注定的,这叫命。皇侃的《论语义疏》中也说,“命为穷通夭寿也”意思就是命是贫富寿命之定数。不知道并且相信命运的安排,就无法成为君子吗?看出不其中的因果关系在哪儿。我个人认为此处的“命”理解为使命更合理,只有知道自己的使命,并且能立志为了这个使命奋斗终身,这才是成就君子的前提。孔子之所以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奋斗目标,而且以此为自己的使命。

怎么理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为什么会说)(3)

“不知礼,无以立也”,朱熹注释“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在朱熹看来不知礼,耳目所及无法正确理解,待人接物无规范可循。在孔子看来,礼乃仁的具体体现,《孝经》讲“礼者,敬而已矣”,礼的本质就是恭敬心,不知礼,对已不知修身以敬,对人不知待以敬,自然也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更不要说所谓的建功立业了。

怎么理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为什么会说)(4)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朱熹注释“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一个人言行举止的得与失,可以让人从中发现其人之正与邪。孔子话中的“言”不止是语言的意思,应该包含了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人要懂得从言语举止中对发现、体会真正的意义,才能选择正确的方式应对。所以说只有智者能真正懂得别人,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怎么理解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为什么会说)(5)

另一方面,对于书本的文字同样要懂得怎样去理解。南怀瑾先生认为此处的“言”代表了言语文化,比如古人先贤告诉我们的话,我们不能深切真正了解,就无法做人处世。如《论语》,是孔子的人生经验,告诉了我们,不懂,就不知怎样做人做事。《论语》自“子曰:学而时习之。”开始,全部二十篇连起来,都是学问。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字,学问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这样,才能算是“知言”,才不是白读了《论语》。我认为《论语》的精神大致是如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