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欧洲,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这样的场景——穿着华丽的窈窕女子和打扮得体的骑士在奢华的宴会上聊天,然而这仅仅是上层权贵的日常生活,古代欧洲的底层老百姓到底过着怎样的日常生活呢?

唐朝老百姓衣食住行(忙碌贫穷税吏)(1)

一、城市乡村人口分布不均,大部分底层百姓居住在乡下

我们现在所说的平民就是指社会上的普通老百姓,而在古代罗马,平民的指代对象不同的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专家认为,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这时的平民只指战败后被迁移过来的他国人,而被迁入地原先是有罗马人居住的,这些人普遍拥有罗马人的血统和亲缘关系,因此也具有作为公民的权利。两方人虽然住在一起,但社会地位千差万别。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古罗马王国灭亡,拥有公民权利的人统一搬到城市居住,而平民只能留在条件并不好的乡下生活,两种角色的百姓才正式的分开。与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同的是,古代罗马的城市居民的日常粮食供给除了依靠乡下百姓提供外,还通过从他国购买,然后用船运往城市。

唐朝老百姓衣食住行(忙碌贫穷税吏)(2)

古罗马帝国的商业贸易,受到大众追捧和喜爱的都是那些轻便容易拿走、值钱的物件,这些东西稳赚不赔,也避免了破产的风险,而对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东西,当地直接生产,与人们相关联的衣食住行都出于当地。

我们知道,古罗马帝国的法律条文为后世的法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看出,当时的人们比起经济发展,国家武器、法律条文显然更值得关注。再辉煌的帝国也有落日的时候,强大的日耳曼人举着武器打进帝国,许许多多的城市人举家逃离,城镇外开始建起高高的围墙,希望能抵挡住入侵的敌人,然而光有墙是不够的,城市人口锐减,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最后罗马帝国彻底灭亡,乡村人口在当时总人口中占了九成以上。

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十世纪,古罗马土地上的战乱时断时续,强盗们喜欢光顾城市,繁荣的城市里值钱的东西更多,他们不讲道理和情面,一进城就搞破坏,无数城市在硝烟中彻底变成荒城。

唐朝老百姓衣食住行(忙碌贫穷税吏)(3)

二、看天吃饭,面包是主食,市场哄抬粮价

即使是在今天,地里粮食的收成情况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当年老天爷是否赏脸,比如该下雨的时候下雨,该放晴的时候放晴,何况是在科技水平并不十分发达的古代社会。如果当年在粮食收割季节突然下大雨,地里的粮食来不及收而糟蹋了,当年的产量降低,这附近的粮食价格、面包价格必然上涨的快,农民需要去买面包,除非你挨饿或者饿死,这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然而你没有选择。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古罗马人民,麦子成熟后留给人们的收割时间很短,所以每年收成时节,往往是全家老小一同出动,同时还可能要去城镇上找收割麦子的临时工帮忙。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允许附近的军人帮助当地的百姓抢收。那时候没有收割机,人们用镰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将麦秆割下来,然后统一脱粒,再一点点运回家晒干等等。

唐朝老百姓衣食住行(忙碌贫穷税吏)(4)

同我们喜欢吃大米饭不一样,古罗马人的日常食物就是面包,也并不是我们现在商店买的那种软乎乎的,样式各样的面包,古罗马人的面包很大一块,而且硬邦邦的,一天能吃上两斤面包那是家里有钱的人的生活,普通的底层老百姓只能吃个味儿,保证自己不饿死。稻谷也有,只是价格很贵,大部分人吃不起,加上运价高,所以并没有大范围种植。

或许有人会想,每年收的粮食,总还有些富余吧,其实不然,因为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他们只是帮助有钱人打工而已,地里收的粮食大部分都归贵族阶级所有,再加上地里产量本就不高,因此一旦遇上灾荒,农民只能买粮食。而大部分商人贵族阶级都是追逐利益的,市场上粮食价格高涨,大部分人会选择将粮食囤积起来,等待以后再卖,或者干脆拉到其他城市卖,如此一来社会矛盾必然激化,欧洲各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严格打击市场上收刮粮食的行为,更不允许将当地的粮食运往他地卖,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人冒着杀头的危险贩卖粮食。

唐朝老百姓衣食住行(忙碌贫穷税吏)(5)

吃不饱的农民聚在一起,举起武器反抗当地的权贵阶层,并蹲守在交通要道,一旦发现有运粮车马路过,直接抢粮。

三、税收:统治者从农民手里拿钱,用以供养军事开支

公元五世纪左右的欧洲,不用向国家交税款,然而自从古罗马帝国建立后,欧洲的许多国家纷纷开始施行向百姓征税这一政策。

翻开税收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国家的税收都是从一开始的国民自愿缴纳到国家强制征收,最后将征税纳入法律条文的过程。国家在税收关系上占据的主导地位越来越高,逐渐达到强制征收的地步,而国民不能反抗。在生产力水平低的古代社会,土地就是国家的根本,而针对农民的税收一直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到收税的时候,底层的小吏便拿着打了蜡油的木板子下乡挨家挨户收税。《圣经》中的马太在受到耶稣基督的召唤前是一位受到人们厌恶的税吏,因为耶稣希望能在被世人厌恶的人当中选择一位做自己的门徒,因而才选择了他。可见,当时社会,税吏们的不受欢迎程度之深。

唐朝老百姓衣食住行(忙碌贫穷税吏)(6)

没有农民是喜欢给统治者缴税的,自己辛苦赚钱的钱,白白给了别人,虽然说的是用以供养军人,保护国家民众,甚至是得到当权者的庇护。事实却并不尽然,古罗马的统治阶级会规划城市的道路和排水、会想到城市的公共卫生建设问题,然而对于农村地区却没有这些,人们居住在茅草屋内,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如果有战事发生,用于军费开支包括给军人的工资都来自于税收,而部队的粮食供给问题仍然是农民解决的,甚至比平时还要负担更多的责任。农民产生的价值如此之大按理地位应该不低才对,而事实却是低于所有社会角色。

于是,爆发了农民起义。

欧洲中世纪本就是一个混乱的、战争频繁发生的时代,但像我国历史上纯粹的完全代表人民老百姓的利益的这样的起义事件很少,或多或少都掺杂了宗教信仰和民族矛盾的问题,再加上欧洲的大领主实在太多了,他们的领地太广,领主与领主之间距离远,爆发起来的起义几乎很少能坚持下去,很快就被领主或国王的军队镇压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这场革命其实早有征兆,革命前夕,极端气候天气出现,连续三年的干旱天气导致地里庄稼颗粒无收,当人们不得不宰杀牲畜以活命的时候,猛然发现因为牲畜留存的太少导致土壤肥力完全不够,迫于无奈只能减少种植面积,然而老天爷似乎还觉得不够,当1788年七月,天上降下巨大的冰雹,地里刚冒出的苗被砸死了一大片,入冬后,天气又骤然变冷,极端的天气异常导致农民们根本收不回多少粮食。家里没有余粮就只能去买,市场上的面包价格迎风涨,买不起的只能等死,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让农民患病,没多余的钱买药,唯有等死。这一切的问题,政府都没办法克服,只能看着它发生。

唐朝老百姓衣食住行(忙碌贫穷税吏)(7)

革命成功后,国家颁布法律,认为农民是土地的所有者,可以随意处置土地的归属问题,包括买卖,然而农民还是得给当地的领主缴税,偶尔在领主的地里帮几天忙,当然是没有工资的。然而即使如此,作为原本拥有大片土地的地主权贵,眼看着自己的地被划归到农民户上,心里没点火气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又不能明着反对上面的条令,只能迂回的变相多要钱,能捞回一点是一点,成功过一次的农民们自然是不带怕的,看着这些领主大人们的样子,二话不说集结人马向国家施压。

在不远处的英国,农民完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什么税费、给领主打白工之类的不存在,只需要和当地的领主签订好土地租用协议,按时交付租金即可。极大的土地经营权激发了英国农民积极向上的决心,也由此促成了农业革命的到来。我们知道,就算是一块肥力很好的土地,连续耕种上几年也会肥力下降,收成变差,因此当时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一半种植另一半选择休耕的模式,这种方式虽然能让土壤恢复肥力,然而地放那儿不用也是另一种程度的浪费,因此英国农民将手里的土地分成四部分,两块地种粮食,剩下的种苜蓿等牲畜食用的草料。并且,为了更好的丈量土地同时减少纠纷,国家重新划定了土地界限,清晰明了,一眼望去可见。

唐朝老百姓衣食住行(忙碌贫穷税吏)(8)

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阶级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只要有了土地,便有了一切,只要大领主们稍微仁慈一点,至少保证所属领地的农民的日常吃喝。然而统治阶级肆意盘剥他们,农民阶级社会地位最低,付出的却并不少,两者不相等长时间必然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农民们解决了吃喝后,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去改变家庭的现状。

结语: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还是从古代欧洲的农民大革命,战乱的产生必然是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顶峰,并且无法调和的地步。想想一年四季都在不停地干活,而到头来收上来的粮食却并不是都是属于自己的,还要面临着可能饿肚子的局面,未来的日子一眼望不到头,生活没有一点指望,为了生存,农民不得不拿起武器选择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