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好莱坞的天才女演员,一定绕不过西尔莎 · 罗南。
她还不到 25 岁,却已经演了 15 年戏,提名过 3 次奥斯卡,说她是这世界上演技最好的 90 后女演员之一也不为过。
但前有提名去年奥斯卡影后的《伯德小姐》,后有和梅姨、艾玛 · 沃森一起出演的明年大热门影片《小妇人》,罗南今年冲击颁奖季的电影《玛丽女王》则显得有些尴尬。
被媒体和大众抱有极大期待的《玛丽女王》在上映之后口碑并不佳,IMDB 评分 6.4,烂番茄新鲜度只有 62%,豆瓣更是跌破及格线,只有 5.9 分。
IMDB
烂番茄
豆瓣
在奖项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今年的奥斯卡上,表演奖项提名颗粒无收,只提名了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化妆与发型两项装修奖。
和同 " 宫斗 " 类型的《宠儿》一比相形见绌,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玛丽女王》成为如此这般呢?
《玛丽女王》讲述了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故事的背景是 16 世纪末,伊丽莎白一世成为了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
伊丽莎白的表妹妹玛丽一直居于法国,但 18 岁那年返回苏格兰亲政。
玛丽信仰天主教,因此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担心她也可能夺取英格兰王权。
两个女人就政治、婚姻、信仰等多方面的争议展开了角逐,两人虽有亲戚关系,却始终没有见过面,通过战争、谈判等手段竞争了数年。
本片的导演乔希 · 罗克是第一次指导电影,虽然女性电影由女性导演来指导会更加细腻,但乔希 · 罗克作为导演的经验实在是不足。
她此前一直是戏剧导演,虽然履历相当漂亮,但戏剧和电影本质上是有极大区别的。
《玛丽女王》过于浪漫和解构了,它几乎是假定观众都了解 16 世纪英国的王室纷争以及朝代更迭,在已经对玛丽和伊丽莎白有了详尽的了解之下才来观看这部电影的。
这种自信给影片的叙事带来了灾难,在历史传记片的框架之下,极大的弱化了背景铺垫和时代推力,单纯的将人物作为刻画重点。
但问题是缺乏背景和来源的人物又极其单薄,时间顺序混乱,主线故事松散,令影片变得平庸甚至是尴尬。
导演所想深入讨论的内核全部趋于结论,不论是天赋和结局的因果论,还是女性在男性权力之下的挣扎生存展现,全部都流于表面了。
如果你恰好不了解这段背景,那么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你可能都无法理解人物的行为,更不用说探讨动机了。
历史传记片的基础功能应该是帮助观众多维度的思考,而不是给观众设置门槛。
再者,《玛丽女王》作为一部女性电影来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也并不成功。
《宠儿》里的三个角色,一个入围奥斯卡女主,两个入围女配,靠的就是三个女人之间相互利用、伤害、相爱所带来的悲怆感和戏谑感。
它在政治斗争中直面了女性天生所带着的软弱、冷漠以及嫉妒心,角色的特质被时代的洪流推动向前,身不由已却又合情合理。
但也没有彻底将其变成后宫甄嬛传,还是将人物放在了无情、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的,每个人物的转变都和大环境的变化相辅相成。
而《玛丽女王》中玛丽和伊丽莎白作为双女主,却没有这种张力。
两个处在权力顶端却身不由己的女性彼此斗争,但同时相互依赖,这本该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却呈现的没有那么浓烈。
罗南只展现出来的自己不屈、坚毅的一面,却没诠释出玛丽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在国家、儿子、婚姻面前,罗南的表现还是稚嫩。
玛格特 · 罗比则好一些,在偏执和疯狂这些负面情绪的演绎上还算出色,可缺乏其他方面的展现,还是使得伊丽莎白这个人物更像是个疯子。
玛歌特自述角色时认为 " 两人之间有一种姐妹情,彼此相爱,但这种爱又非常复杂,因为彼此的生存都威胁到了对方," 她解释说,"这是这两位角色间的爱情故事,非常非常复杂的爱情故事。"
历史上的伊丽莎白一世终生未婚,她才华杰出、精明开朗、坚强圆滑,以其开明的政治而著称。
她在位期间是英格兰在近代的第一个 " 黄金时期 ",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她即位后,可以说,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在《玛丽女王》中,这些人格特质均没有得到任何展现,几乎所有的政治斗争都被抽真空了,两个女性的爱与恨变得非常私人和情绪化,配合众多高度凝练化的台词,整部电影太像是导演所拿手的戏剧了。
有意思的是,泰勒 · 斯威夫特的男友乔 · 阿尔文恰好参演了《宠儿》和《玛丽女王》两部戏,而且角色都是女王背后的男人,虽然角色有点雷同,但演的还不错。
《玛丽女王》因为双女主戏份的失衡反而使得身边人的戏不错,外网有评论说玛丽身边的侍女一角色如果片方好好公关一下的话说不定还能捞个女配,也足见主角表演方面的不足。
电影最好的方面已经在奖项上获得了反馈,双女主戏虽不出色,但服化道的确精良。
玛丽刚到苏格兰时,服装非常干净纯洁,然后随着故事越来越黑暗,暗色调也逐渐在服装上蔓延开来。
故事本身没有带来的严肃感和华丽感借由着服化弥补了一些,我看完之后倒真是很想拥有一件华丽的大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