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lǐ)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 "之一;

他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带上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范蠡为何在功成之后离开越王勾践(范蠡为什么知道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1)

临走的时候,范蠡还告诫文种要知退,说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然而文种不听。果然,后来勾践赐文种一剑:“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为什么范蠡就能未卜先知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1,勾践早年德行不佳

白居易诗说“越国政初荒,越天旱不已”,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国语》、《吴越春秋》为佐证,比如《国语.越语》中勾践回忆自己的早年是:“先人就世,不穀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吴越春秋》中说:“寡人不慎夭教,无德于民”、“孤不能承前君之制,修德自守”——大约范蠡心里清楚那个富贵时荒唐的君王才是勾践的本来面目,贫贱时的忍辱负重,只是‘非常态’而已。

2,勾践有亲近小人,不敬大臣的举动

越语说勾践即位三年就想着伐吴,范蠡苦劝他说时机不成,然而勾践的反应是“王弗听”、“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又有记载,道勾践宠幸一位名叫石买的大夫(越绝书?),听信他的话而疏远范蠡,连文种也为忍不住为范蠡力争。对于文种,勾践早年大约也是不够尊敬的,不然文种不会在他战败时指责他道:“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骨子里刚愎自用,根本不听这一班贤臣的意见,等到打了败仗了,又拉得下脸皮来求他们为自己收拾残局。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文种是老实人,并不在意,但精明的范蠡则是暗记于心了。

3,面相

这也许是后人看起来很荒唐的一点,但也是范蠡原话中顺理成章能推出来的一点。他的全话是:“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我们不清楚在当时的面相家看来,‘长颈鸟喙’代表着什么,但一定是不够好的面相。正如秦始皇是‘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与勾践很有相似之处,且历史证明,他们后来的行事也同样刻薄寡恩——面相之说,今天看来当然无稽,但在古代迷信的氛围中,不仅范蠡尉缭会深信,就是勾践、嬴政本人也难免不去‘自我应验’。

4,勾践忘恩记仇

这一点没有直接证据,但可以从范蠡的话中猜出一点影子来,他向勾践辞别时说:“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这话的隐义似乎是勾践将‘会稽之辱’归在一干‘人臣’身上,范蠡自己提出,就是要功过相抵,全身而退。

这就是范蠡的高明之处,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功成身退,但是范蠡就做到了,还带走了美女西施,过起了美女伴其左右,衣食无忧的生活啦,或许范蠡才真正悟透了人生的真谛吧。

欢迎关注历史百家争鸣ihxory,跟我们一起探讨过去那些事,本文为历史百家争鸣原创综编,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