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历史上的智者,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一定榜上有名,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发明家。诸葛亮最著名的发明莫过于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了,《三国演义》中这两项发明都有出场,而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回司马懿的粮草了。“高科技”木牛流马,为何被后世弃之不用?

木牛流马制作教程,高科技木牛流马(1)

许多人以为木牛流马是《三国演义》为了捧诸葛亮而塑造出来的,就像“舌战群儒”和“草船借箭”一样无中生有或者张冠李戴。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三国志》中就有“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的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史家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曾探究过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书中写道:

“木牛方腹曲头,一脚四足……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裴松之将“木牛”和“流马”分别介绍,我们也可以凭此推断,“木牛流马”极有可能是两项发明。从其他史料中,我们也不难找到可供作证的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木牛流马制作教程,高科技木牛流马(2)

从时间上来看,诸葛亮使用木牛的时间为刘禅建兴九年(231年),使用流马的时间为三年后的建兴十二年(234)年。我们甚至可以据此推断,“流马”或许是“木牛”的升级版。但木牛和流马究竟是什么样子,千百年来已经无人知晓。

直到四川成都羊子山的一座东汉墓葬被发掘,考古学家在其中发现了一种独轮车,对木牛流马的探究才有了新的进展。这种独轮车名叫“鹿车”,是古人生产劳动的运输工具。成语“共挽鹿车”用来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该成语典故出自《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而出土这辆鹿车的墓葬经过鉴定,也是东汉三国时期的。可以确认的是,在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之前,汉末三国的广大劳动人民所广泛使用的运输工具,就是这种鹿车。

木牛流马制作教程,高科技木牛流马(3)

在描述木牛流马时,陈寿用到了“工械技巧,物究其极”八个字,想必应当与原有的鹿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成都的另一座汉末三国的墓葬曾出土过一件陶三轮马车,较之前的两轮马车有了不少的改进。这种三轮马车带有转弯系统,将原本两轮的马车的转弯半径变得更小,非常适合在狭窄的蜀道上进行运输。难道这种三轮马车和木牛流马有什么联系吗?

从《作木牛流马法》中所说的“木牛一脚四足,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中可以得知木牛“一脚”加“四足”有五个着力点,木牛的承重能力可以运“一岁粮”。虽然运输能力很强,但是太过笨重,或许这也是诸葛亮用流马取代木牛的主要原因。诸葛亮主政期间曾大力推广木牛流马,但这种后人眼中的“高科技”,却在他病逝后被后人弃之不用,考古专家给出了答案。

木牛流马制作教程,高科技木牛流马(4)

经过考古专家的研究发现,因为木牛流马想要被老百姓所接受,就必须要比鹿车的性能更加优越。木牛太过笨重,虽然运载能力强大,但是行动迟缓。而流马作为升级版,又有些“矫枉过正”,虽然比木牛更加轻便了,但却比鹿车繁琐太多,普通工匠难以仿造。老百姓不会因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发明的就去使用,而是哪种工具最实用就用哪种。例如在西晋元康六年(296年)天水羌人反叛时,晋军为了从成都运粮,用的就是木牛流马之前的鹿车。

木牛流马制作教程,高科技木牛流马(5)

笔者并不否认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能力和高尚品格,但木牛和流马这两项发明,属实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就好比一套装修超级豪华的小户型房子,结果是富人嫌小、穷人嫌贵,也就只能被市场淘汰了,欢迎大家加入圈子历史百晓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