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俗事相信我们大家在刚接触 《三国演义》的书籍或是影视作品时,都曾被罗贯中那以假乱真的写作手法迷惑,以至于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古代历史,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三国罗贯中代表作?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罗贯中代表作(盘点作者罗贯中的语言艺术)

三国罗贯中代表作

大家好,我是小俗事

相信我们大家在刚接触 《三国演义》的书籍或是影视作品时,都曾被罗贯中那以假乱真的写作手法迷惑,以至于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古代历史

毫无疑问作为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是非常成功的。作者利用历史背景 ,用浅显易懂且适合大众的语言,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朝廷的兴盛和衰落、诸侯割据之后的斗争写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图注:三国

并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将每一个 历史人物塑造成了个性独特的人物形象,把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境界深入细致地描绘出来

本期我就带大家来看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都利用了那些艺术语言来描绘了哪些人物

一、通过描绘人物的眉目神态,来呈现他的情感世界

每个人生来都与众不同,那么想要写出一部成功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他所处环境的喜怒哀乐、精神面貌是不可或缺的。

《三国演义》的作者就很善于通过刻画英雄人物的眉目神态,将他的内心想法与他所处环境的表情变化和动作描绘出来。

例如《三国演义》 四十二回中:

张飞立在长板桥上“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后又“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再又张飞睁目又喝日:‘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

图注:张飞

这一段相信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张飞一吼,喝退十万曹军。作者将张飞的表情”睁圆环眼“ 以及他的眉目神态 “倒竖虎须”来回的进行描述,来展现出他威猛刚烈、无所畏惧、怒发冲冠誓死也要护卫刘备逃脱的内心想法。

再例如《三国演义》 第七十七回:孙权因为打败了关羽而大宴群臣,席间

“吕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日:‘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然后蒙暴毙。”

图注:关羽

作者在写完吕蒙白衣过江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后,又继而利用鬼神之说的描写方法,将关羽的神魂附体吕蒙后,吕蒙脸部表现出的两眉倒竖、,双眼圆睁、等眉目神态与人物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来揭示关羽作为一个英雄人物却因为被暗算而亡,心里是何等的愤恨与希冀复仇

二、通过利用人物的个性语言来呈现人物的性格和他的心理

语言存不存在艺术?我认为是存在的。罗贯中就通过利用语言艺术来将每个人物的性格乃至他的心理都深度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小说里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我们不能看到他的脸部,他的表情,所以我们不清楚。这个时候只有语言才能将人物的心理极易表现出来。

他能准确的利用个性的语言来塑造出独特的人物性格,让人物在某些场合讲的话,可以将他当时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 这也是《三国演义》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 《三国演义》 第七十三回中:

孙权听从诸葛瑾的建议,想和关羽结亲,他肖接回绝:“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

图注:关云长

语言的艺术在于仅仅是文字,我们不需要刻意去想象,就可以脑补出来人物的心理。作者这一段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将关羽孤高自傲 、狂妄自大性格和他的心理描绘的活灵活现。

三、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呈现他的内心世界与他的感情

在 《三国演义》中,作者用的最多的写作手法,应该就是刻画人物的内心独白了,这是一种通过独特语言可以淋漓尽致将人内心最真实的心声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出来的一种真实且又入木三分心理写作手法。

例如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 》:

关羽得知兄长刘备消息后,带领家眷在离开曹操的途中遇到张辽前来追赶,他说:“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便是水相铁骑来,吾愿决一死战!”

便是 、吾愿,这短短话语,就充分将关羽千里寻兄的迫切心情,以及他内心深处即便千军万马阻拦,也一如既往的内心想法表达了出来。

图注:曹操

再比如我们都知道曹操,他的强大来源于他的众多智囊与良将,四十八回中他在赤壁大战前奏与臣下共饮,兴起作了一首 诗《短歌行》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短歌行》

作者就将曹操那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他渴望贤才、爱才如命的内心真实想法利用这首诗表现出来。

还有第十九回中:

吕布在下邳城与曹操对峙,陈宫向吕布献上破敌妙计却没有被采纳,陈宫叹日:“吾等死无葬身之地矣!”

图注:吕布

这是陈宫对吕布只会逞匹夫之勇的痛恨,也是预见到下邳之战最后会以失败告终的心理流露。 。在 《三国演义》 中这种借人物独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的描写方式 ,比比皆是。

四、通过人物之间的争执制造冲突来描述人物繁复的心理。

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大大咧咧、有的 多愁善感 、还有的态度令人捉摸不透,只有在激动的和别人争执产生冲突时才会展现出来。

而 《三国演义》的作者将真实的历史故事化描写,他最拿手的就是写人物产生争执,然后将争执的事件放在最容易产生斗争激烈的地方上,使小说人物纵横交错的关系链接起来,将这些人物的性格在产生冲突时形成的复杂心理,深度的刻画出来。

图注:诸葛亮

诸葛亮舌战群儒,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有听过、看过,这一段甚至入选过中学和大学语文课本,还要求学生学习其中的论辩方法,毫无疑问这一段是非常成功的。

第四十三回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两方人马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十分明显:

以张昭为首的江东主降派深怕诸葛亮来游说其主,处处陈说曹操之强大与孙刘之暗弱,虞翻、步骘等人的论辩无不体现着畏曹心理,诸葛亮根据他们各自的心理弱点,一 一对其驳斥,也表示了定能战胜曹操的内心独白。

后来黄盖“厉声日:‘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 ' 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

这一段作者通过描写所求利益不同的人物之间产生的争执来分别描写他们每个人的心理,将这些人的性格、以及形象展现得活灵活现地,令我们可以从文字就可以窥探出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仿佛就在眼前一般,充满真实感。

诸葛亮我们都说的太多了,这一段就说一说黄盖吧,黄盖一句话就将他义胆忠肝的个性以及他内心对以张昭为首主降派的鄙视、要与曹操决一死战的想法都表现了出来。

五、通过具有特定特征的细节和动作来描述人物心理

作者擅长利用具有特定特征的细节,把小说人物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活动的矛盾联系起来,使人物的行为,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其心理状态。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中体现的特别明显:

赵云单骑救出幼主阿斗,来到主公刘备面前“遂解视之,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云喜日:‘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

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日:‘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

图注:赵云

罗贯中通过一段几十字的短文,利用“解”、‘‘递”、“接”、“掷”、“抱”这几个动作,将主公与将领之间不同心理描写得活灵活现,赵云的喜悦来源于阿斗的安然无恙,,而刘备将阿斗掷之于地 ,这里包含了他临机应变、为人狡诈的一面,他真的不顾自己孩子的安危吗?不不不,这只是为了让他表现出对爱将的安抚心理。

又例如中四十六回:

周瑜与诸葛亮共同讨论破曹大计时“教取笔砚来,先自暗写了,却送与孔明;孔明亦暗写了。两个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观看,皆大笑。原来周瑜掌中字,乃一*火’字;孔明掌中,亦一火'字。”

在此段,周瑜和诸葛亮没有一句话来表达,两人完全是靠细节和人物的动作来表达双方都希冀对方能与自己一致的心理状况 。

看法

当然此外还有很多写作手法,比如作者还擅长利用小说人物的信件或是檄文来展现人物心理,描绘人物性格,例如陈琳的《讨曹操檄文》文中内容痛骂了曹操一顿,使得陈琳公正不阿的性格,以及他当时激昂慷慨的心理被深度的描绘了出来。

图注:陈琳

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将他积压心里的那因久久不能匡扶汉室而怊怅若失的心酸道出,刻画出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人物性格,以及将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繁复心理呈现出来。

成功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除了要展示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还要揭示其走向的内在动因。毫无疑问《三国演义》都做到了,而且罗贯中在书中刻画人物灵魂的语言艺术千变万化,仿佛令人感觉就站在这个宏伟的朝代,与那些书中的名将、谋士在并肩作战。

—文章原创/小俗事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罗贯中 》、 《 裴宋之注三国志 · 陈寿 》、 《 中国文学史 · 袁行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