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生命的美好不在于永远的阳光、永远的欢喜,而是在于光影变换,悲喜交织。大概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如此,时而欢喜,时而悲伤,浮浮沉沉,难以预料明天将会发生什么。就像爱新觉罗溥仪一样。

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一个九五之尊的皇帝会沦为阶下囚,被人唾弃。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反而最终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他将自己坎坷的一生写进了《我的 前半生》这本书里。

过往无悔皆序章(凡是过往皆为序章)(1)

这本书是他的自传,记述了从家族背景到遭遇辛亥革命、逃亡,最后到解放 成为普通公民的经历。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他的前半生仅三个字就可以很好的概括,那就是“工具人”。他不需要像历朝皇帝那样批阅奏折,不需要出兵护卫国土,没有列祖列宗那样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开疆扩土,有的仅仅只是一张传位诏书他就是末代皇帝溥仪。

随着年岁的渐长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开始有了人生目标,那就是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然而,就是因为这个念头,让他不惜投靠日本,摒弃了历代君王奉行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尽管他最后成为战犯,无数次的想要结束生命,但最终他还是跨越了千难险阻,成为新中国的公民,像普通人民群众一样,享有该有的权力,履行属于自己的义务,真正成了自己祖国的主人。大概,生命就是这样的吧,无论欢喜或是悲伤,总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来一趟。

01.独家占有的明黄色,唯我独尊的意识,却得不到常人都有的爱

三岁那年,溥仪被抱上皇位。在他的记忆中,那些明黄色只有他能用,皇宫内无论年长年幼都要比他矮半截,因为他们需要用膝盖来支撑他们的身体。

他的名字也不能被人随意叫出口,或写在书面上;念不好书有人替他挨罚;衣服每天都是新的,从不重样;出门无论远近,总有一行人跟着,随时携带雨伞、旱伞、马桶、吃的、喝的。

这样的童年生活让他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意识,在他的意识里,哪怕是头上的一片天空都不属于任何人,生活中那些最起码的常识和基本生活技能他也都不会。

尽管他拥有的很多,但唯独缺少一个孩童应该有的最平常的母爱。溥仪名义上的母亲不止一个,在他的回忆里,那些名义上的母亲对他的爱,仅仅是从太监那里听来的“皇帝今天吃的怎么样”,生病了问一句“今日有没有好些”,前后不过几分钟就各回各的寝宫。

寻常人家的孩子,只要心中有风雨便会躲进母亲的怀里,母亲的怀抱总能温柔地滋润一个个幼小地生灵。而溥仪所缺乏的最普通也是最真挚的爱与呵护,才让他拥有一颗自私冷漠、冷酷无情的心。

02.空有皇帝的身子,却没有当皇帝的命

早年离开父母进入深宫,所有的“唯命是从”和过度保护,让这个少年皇帝什么都不会,说得难听些,是被豢养在皇宫里。

生活和读书方面的限制,禁锢了他的思想。光绪皇帝在位时还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可是到了溥仪这里,是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他只能“认贼作父”,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过往无悔皆序章(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

企图通过日本人的帮助,能够复辟帝制,让他重夺天下,当一个真正的皇帝。但他忘了,从当当皇帝的那一刻起,他就只有一个虚名。

溥仪在书中说,在那种年月里,他已不懂得什么叫羞耻,他也丝毫没有了做人的尊严,更不懂得什么叫人生的乐趣。

真正给了他重新做人的勇气的,是日本投降后,1950年他作为战犯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学习、改造的这十年。

03.越是不堪的过往,经过个人努力,所得到的现在越是珍贵

在监狱的这十年,一开始他确实什么都不会干,但是他也真真实实地在努力。他说起初给自己干活时暴露出来的愚蠢和低能,带给他最大的苦恼不是自尊心的伤害,而是深怕政府把他看成不堪改造的废物。

他还分不清韭菜和麦苗,因为他的存在,糊纸盒的流水线效率低下,结果被排除流水线,而他又不甘心像等着老死的张景惠那样,倚老卖老,什么也不干。索性他开始单干,经过努力,当他糊出八个纸盒的那天,他的高兴是空前的。

但这种苦恼到1955年下半年开始以后就减少了,他能够锄土掘地,每星期抬一次煤的时候,他的能力也和侄子们相近了。

在获得特赦的那天,他说“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自由,就是从封建、迷信、愚昧解脱出来后的自由,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真理和区别美丑善恶真伪的自由。”学习改造的这十年让他思想获得翻天覆地的改变,从前他其实是思想贫瘠、一无所有的,在弯路中迂回,脱离现实,在监狱中他学会了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东西,思想方面更是有很大的觉悟。

1960年11月26日他拿到那张写着”爱新觉罗·溥仪的选民证时,他说:“把故宫里所有的珍宝加起来也没有它珍贵。我把一张选票投进了红色的票箱中,从那一瞬间,我开始觉得我是一个最富有的人。”此刻,他觉得他和六亿五千万同胞一起,成了自己祖国的主人。

时间将生命的历程分为过往、现在和将来,驻足“现在”的我们,总会在某一个瞬间回眸,也总会在某一个瞬间远眺,思考着过往与未来的关系,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长河里,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过往与未来的关系呢?

莎士比亚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所有的过往,暗淡或辉煌,狂喜或悲恸,都已经成为未来的序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丰子恺所说的“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