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有趣的故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1)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意大利,蛋彩/石膏、树脂与乳香脂,纵460厘米,横880厘米,1494年–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有趣的故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2)

《最后的晚餐》(意大利语:Il Cenacolo or L'Ultima Cena)是一幅广为人知的大型壁画,文艺复兴时期由列奥纳多·达·芬奇于米兰的天主教恩宠圣母(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多明我会院食堂墙壁上绘成,1980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高4.6米,宽8.8米,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徒坐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最后的晚餐的画中窗外显示是白天,因此被人列为疑点。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有趣的故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3)

《最后的晚餐》壁画取材自天主教圣经玛窦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宗徒共进最后一餐时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的瞬间情景。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三位)的叛徒犹达斯(基督新教中文作“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有趣的故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4)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有趣的故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5)

画中人物从左到右是:巴多罗买(Bartholomeus)、小雅各(Jacobus Alphei)、安德烈(Andreas)、叛徒犹大(Judas Scariotes)、西门彼得(伯多禄 Simon Petrus)、约翰(若望 Iohannes Zebedaei)、耶稣( Jesus)、多马(多默 Thomas)、大雅各(Jacobus Zebedaei)、腓力(Philippus)、马太(玛窦 Mattheus)、奋锐党的西门(热诚者西满 Simon Cananeus)、达太(圣犹大 Thaddeus)。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有趣的故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6)

据说达芬奇在绘作此图时,所有人面孔皆已设想好,惟有加略人犹大未想好。当教堂神父来催达·芬奇时,与其谈到此问题,恰好该神父对其主教有点微词,听闻达·芬奇欲用主教之脸当作犹大的脸孔,连声同意,并开怀大笑。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有趣的故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7)

为了呈现出每位门徒的形象,达·芬奇将这戏剧性的一幕安排在一个大型食堂里,让聚集在长条桌一方的耶稣及其门徒都能面对观众,传神的刻划出每位门徒在瞬间所显现的惊异又复杂的表情。画面的构图以耶稣为中心向两旁展开,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再以高低起伏的人物动作形成三人一组的四个小三角形,使画面显得协调平衡又富有动态感,同时确立了文艺复兴极盛时期高度理想化的构图原则与表现手法。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有趣的故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8)

达·芬奇还运用正确的透视法成功呈现出“最后的晚餐”中的立体空间构图。透视法也称为“投影法”,是将三维实际物体或景物描绘在二维图面上,由于二维平面要表现出三维景物的立体感与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关系,必须解决不同媒介的视角转换,达成似真的视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