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方明珠被闪电击中登上微博热搜第一。上海市避雷装置检测站证实东方明珠塔是被雷暴击中天线,但是通过避雷针系统都引流到了地下,所以东方明珠塔安然无恙。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说,现在才知道,“避雷针”原来就是“引雷针”。对此,记者请教了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的专家。

避雷针“引雷”原理是什么

避雷针刚出现时,人们认为这种装置可以避免房屋遭受雷击,所以把它叫做“避雷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已经放弃了这一称呼,而代之以“接闪杆”。

记者了解到,不只是东方明珠,网上还有多张广州塔(别名:小蛮腰,广州新电视塔)被雷击的照片,实际上也是“接闪”的场景。

闪电击中避雷针产生火花(被闪电亲吻)(1)

来源 南方日报官微

对此,11日上海市气象台官方微信@上海市天气说: “说明我们的高层建筑防雷还是到位的。”@上海市天气还补充说,“其实东方明珠比旁边几栋超高层更引雷是有原因的,它顶部是尖尖的针状,又比同样是尖尖顶的金茂高,所以雷电更喜欢它。”

闪电击中避雷针产生火花(被闪电亲吻)(2)

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从某种程度上说,“避雷针其实是“引雷针”。高楼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高楼顶部的避雷针上产生大量相反极性的感应电荷,当云层上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避雷针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形成通路,闪电电流沿着这条通路(即专业上所说的“闪电通道”)泄放。而避雷针又是通过建筑物引下线接地的,这样就可以把云层上的电荷泻引入地,使其不对高层建筑构成威胁,保证了它的安全。

在南京,如紫峰大厦这样的超高层建筑,都带有这样的避雷装置 “主动接闪”,也在客观上保护了周边建筑和行人的安全。所以,如果目击到高层建筑被雷电击中,没有必要担心。

盛夏雷暴高发期,南京11日晚出现2635次闪电

11日傍晚,南京突降雷暴雨,一时间电闪雷鸣,南京市气象台发布雷暴黄色预警信号。根据江苏省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记录显示,11日18时至12日08时,南京共出现了2635次闪电。

闪电击中避雷针产生火花(被闪电亲吻)(3)

紫牛新闻记者 宋峤 摄

江苏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带,是雷暴多发地区,雷电灾害是江苏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江苏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大,易燃易爆、涉及危化品等场所、设施众多,由雷击造成爆炸、严重火灾等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夏季是雷电高发的季节,根据全国闪电定位网监测数据显示,我国雷电活动从4月开始快速增加,5月到9月较强烈,7月和8月雷电活动最为活跃,然后在9月迅速减少,在1月降到最少。其中,在夏季 (6月、7月、8月)保持高值,在11月、12月、1月、2月为低值。

专家提醒,如有强雷鸣闪电时您正巧在家里,建议无特殊需要,不要冒险外出;将门窗关闭,最好把电器设备也都关闭。如果在室外,应立即寻找庇护场所,也可躲进汽车内。如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可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向前屈,千万不要躺在地上、壕沟或土坑里。

如果在户外,千万不要在大树下躲避雷雨,这是由于高大树木容易遭雷击。另外,打雷时避雨切忌狂奔,因为步子大了通过身体的跨步电压就大,容易伤人。

雷电除了破坏外,也有好的一面?

根据目前很多研究,生命的起源离不开雷电。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漫长的化学演化,大气中的氢、碳、氮、氧、硫、磷等有机元素在雷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生物单体,再通过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之诞生了。在这段化学演化过程中雷电功不可没。

闪电击中避雷针产生火花(被闪电亲吻)(4)

来源 视觉中国

雷电发生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变成臭氧。当臭氧产生时,三个原子中的第三个原子具有不断地从其他两个原子的结合中游离、破坏或逸出的性质,并在逸出时产生强力氧化作用,在氧化过程中可发挥杀菌、脱臭、解毒、漂白等作用。所以雷电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自然界“空气净化器”的角色。

雷电发生时,会产生对土壤有利的天热氮肥。据科学家研究,每一秒钟的雷电就能让大气中降下大约2万吨的氮肥。在全球,每年雷电产生的氮肥就有4亿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严静

来源:扬子扬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