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访谈(小李子的篮球日记)(1)

《边缘日记》海报

如果把《边缘日记》从第38分钟那场雨中打篮球的戏开始一分为二来看,简直是两部电影。前半部是阳光、热情、篮球、友情,后半部是吸毒、堕落、偷盗、杀人。经历这一切的是同一个人,即小李子饰演的与原型人物同名的吉姆·卡罗。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21岁的小李子已经走在了自毁式表演的道路上。当然,你也可以说他在1993年的《不一样的天空》里“毁”得更彻底。

小李子访谈(小李子的篮球日记)(2)

吉姆哭着向妈妈要钱买毒品

虽然这是一部根据真人改编的电影,但本片的观感更像是一部教育宣传片,将一个少年被毒品危害的过程尽可能详细地展现出来,片尾还加上一场忏悔戏份,告诫后人,说教意味浓重。

小李子访谈(小李子的篮球日记)(3)

吉姆的忏悔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编排未免有些直白,不够美观。但若论现实意义,看到小李子这样的小鲜肉被摧残成小肉干,相信会有一部分的少年观众能感受到毒品的可怕,从而警醒自己。它就像一碗广东凉茶,不好喝,但是对身体有益。

片尾的字幕里交代了原型人物的后续故事,吉姆·卡罗在17岁时完成了他的“basket diaries”(即片名,又译“篮球日记”),随后在22岁出版了3部诗集,录了4张专辑,成为一名颇受欢迎的文艺工作者。

小李子访谈(小李子的篮球日记)(4)

吉姆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

其中“篮球日记”正是电影中小李子一直在创作的作品。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不过这并非个例,比如小罗伯特·唐尼也曾因吸毒一度陷入人生低谷,挣扎多年后,凭借2008年的《钢铁侠》迎来事业的新高峰。

当然,这种情况在我国比较罕见,或许是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我们对个人道德方面的要求相对严格一点,而且往往会与作品挂钩。

言归正传,电影在制造前后期差异化上下足了功夫,甚至在不了解故事背景的前提下,看前面半小时会以为这是一部缅怀青春的电影。明亮的色调,热血的篮球赛,虽然有个很凶的神父在约束着吉姆这群人,但篮球教练却看上去很能跟他们打成一片。

小李子访谈(小李子的篮球日记)(5)

阳光健康的吉姆

吉姆第一次吸毒,是跟好友在两个女生家里鬼混时,受到女生的邀请。在他吸得正兴奋的时候,导演安排了一大片红色的光打在他的身上,覆盖了镜头的大半部分,红色似乎在暗示着危险的逼近。此后,电影进入黑暗色调,吉姆堕落了。

小李子访谈(小李子的篮球日记)(6)

吉姆第一次吸毒

不仅吉姆的肉体和精神都变得黑暗,连他身处的社会都忽然揭开了面纱。

看似亲和的篮球教练实则与这群未成年人有着性交易;吉姆他们的毒品被缴后,从他朋友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警察缴获毒品后通常是自己享用或者再度转手换取钱财;吉姆最后进了戒毒所,他的旁白也告诉我们在狱中比在街上更容易弄到毒品,显然狱警是交易的参与者。

小李子访谈(小李子的篮球日记)(7)

扭曲的篮球教练

这段对社会阴暗面的描绘,犹如领取驾照时驾校播放的车祸视频,警告着那些将要踏入社会的少男少女们。

《边缘日记》这种直接将黑暗展示在青少年面前的做法,与我们惯用的粉饰太平式教育截然不同。有时会想这样做是否会超出青少年的接受范围,是否能够有折衷的处理方法。可与此同时又存在着另一种声音在质疑着:产生折衷的想法本身是否就是一种粉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