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名叫朱顺的书生,读书非常刻苦,家里没钱买蜡烛。邻家姑娘晚秋晚上做针线,用油灯照明,朱顺就在墙上凿了个洞,偷一缕光线看书。一日,被隔壁老翁无意中发现,误以为朱顺夜里偷香,就找到他母亲理论。

  朱母得知此事,把儿子叫来一问,澄清了误会,但是男女有别,朱顺这么做,毕竟有损姑娘闺名。于是,两家干脆做了个决定,朱顺和晚秋结为夫妻。此后,每天晚上,妻子在屋内做针线,朱顺在一旁读书,倒也相得益彰。

民间故事儿时发生的怪事(民间故事丈夫赶考归来)(1)

  眼见科考临近,朱顺便辞别了家人,一人背着行囊,上京赶考。数月后,京城发榜,各州府也纷纷派人报喜,朱家虽住得偏远,却也得了喜讯,说朱顺考了第七名,虽然与三甲无缘,到底也是个举人。

  他岳父和妻子,俱皆喜形于色,只有朱母心中不宁,说儿子怎么还不见回转。晚秋安慰婆婆,说这报喜的,用的是八百里加急,自然先到。相公靠的是双腿,自然要晚些。朱母点头称是,却总觉得眼皮跳得慌,夜里更是梦见儿子一身是血。

  这一等,就是半年,母亲和妻子,眼睛都望穿了,朱顺才背着行囊,一身狼狈的回来。他说,自己回来的时候,和几个同窗一起,相约到名山大川游历了一番,故而耽误了归期。而且,在兔儿岭,还遇到了一伙山贼,幸好大伙同心御敌,虽损失了几件衣裳,一点盘缠,但好歹也是有惊无险。

  家里人都啧啧称险,说只要全须全尾儿的回来了就好。一家人摆酒庆贺,自是不提。过了月余,晚秋支支吾吾的,对婆母说,相公似乎有些不同,但是自己又实在说不出口。朱母便问,到底是怎么个不同。

  晚秋这才羞怯的说明了原委:原来,他们二人,虽然已经成亲两年,日日吃住在一起,但却未真正圆房。朱顺执拗,说酒色误人,入了温柔乡,就怕没心思读书了。于是,两个人就在床中间,放了个小凳,凳子上摆了一碗水,若是逾越,那水就会被打翻。

民间故事儿时发生的怪事(民间故事丈夫赶考归来)(2)

  “娘子,等我大登科之后,咱们再行那小登科,岂不两全其美?”朱顺如是说。如今,他功名也有了,晚秋心道,两个人是不是就该……但是,让她没想到的是,朱顺这番回来,虽同往常一样,体贴有加,但也仅仅是体贴而已。

  而且,以前每晚,他都要点灯读书,妻子在一旁红袖添香。现在,每天天一黑,他就吹灯拔蜡,把被子一卷,自顾自的睡下。晚秋虽然故意撩拨了几次,他都没有反应,有时候半夜醒来,竟然觉得身边人,又冷又硬,不似活人。

  朱母长叹一口气,道自己也发现了。以前,儿子虽然手不离书,但是也会主动帮母亲挑水劈柴,烧锅做饭。但是现在,他一步也不愿意踏入厨房,看到火光就吓得直哆嗦,说什么君子远庖厨。

  “难道,相公是中了举,就看不上我这农家女了吗?”晚秋泪水涟涟,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做活挣钱,伺候婆母,丈夫却变了心。朱母赶紧把儿媳妇安慰住,说再等等看看。

  又过了几个月,朱顺依旧如此,经常外出访友。一日,他抱了个陶罐回来,里面整整一罐银子,递给妻子,说是旧友相赠,让她拿去补贴家用。晚秋越发摸不准,他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只能每天闷在肚子里,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这日,村里路过一老一少两个道士,说是下山捉妖,路过此间,到朱家歇歇脚,讨碗水喝。正说着话,那老道突然皱了皱眉,说这院子里,有股奇怪的气息,像是鬼气,又像是妖气,还像是仙气。

民间故事儿时发生的怪事(民间故事丈夫赶考归来)(3)

  恰巧朱顺不在家,晚秋听了道士的话,就勾起了心理的怀疑,将丈夫赶考前后发生的事情,一一说了一遍。那老道郑重道:“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家相公,以往和现在,变化太大,恐怕是被什么不干净的东西,附了身。”

  晚秋和朱母,听了之后,都大惊失色,哀求那道士,一定要想个办法。道士说,他常年斩杀鬼怪,身上煞气太重,一般精怪见了,都要绕道走,那朱顺恐怕不会轻易露面。他这徒弟,入门时间尚短,烟火气息还重,不如留了他在此,就说是你亲戚家的小儿。

  于是,那小道童,就换了平常少年的衣衫,留在了朱家,对外称是晚秋二舅家的孩子,名叫清风。夜间,朱顺回来,听说晚秋家来了亲戚,非常高兴,从袖里拿出两锭银子,让晚秋拿去置办些酒菜。

  清风装作贪玩,一把从晚秋手里拿过银子,说让姐姐给他买糖吃,然后状似无意的闻了闻,果然,一股子泥腥味。饭后,一家人坐在院里赏月,清风说要玩鞭炮,就从灶房里拿了柴火,点燃了拿在手上,一边跑一边点火炮,专门往朱顺周围丢。

  只见他一个大男人,竟然被火炮,吓得连连跳脚。朱母心里咯噔一下:儿子小时候,逢年过节最喜欢玩的,就是火炮,没见他这么害怕过。

  “清风,你别玩了,小心着火!”朱顺有些着急,就拿手去抢清风手里的柴火,然后一把丢到水缸里,这才心有余悸的吐了口气,转头一看,只见一家人,都定定的看着他,便问道:“你们都看着我作甚。天色已晚,大家早点睡觉吧。”

  说罢,就挽着妻子的手,要往里屋走,不料晚秋却一把摔开了他的手,大声道:“相公,既然你说睡觉,那咱们今晚就圆房,可以吗?咱们再点一对儿龙凤红烛,把屋子里照得亮亮的,好吗?”

民间故事儿时发生的怪事(民间故事丈夫赶考归来)(4)

  朱顺有些着急,道:“别,失火就不好了。”正不知道怎么解释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浑厚的喝声:“他倒是想呢,只怕心有余力不足!”

  只见那老道,手执拂尘,龙行虎步,从外而来。说时迟,那时快,小道童清风,用火折子点燃一小把柴草,忽然就往朱顺丢过去。只见一声惨叫,朱顺身上立即就见了火,噼里啪啦全身都点着了,痛得在地上翻滚。

  众人一看,那火光里,惨叫的人,浑身被树皮包裹,眼睛里还透着绿光。

  “原来是个树精,看老道收了你!”道士抽出一把木剑,就要往树精身上刺,这时,突然一旁泼过一盆水,原来是朱母!老太太扑过去,抱着地上的树精,对老道说:“道长,还请您放他一命。就算他不是我儿子,他也没害过人啊!”

  晚秋也挡在木剑前面,不让那道士动手除妖。

  “娘……晚秋……”那树精半身都烧成了焦炭,却还是撑着将两个女人拉到身后,然后跪在地上,给道士磕头,道:“道长,我真的是朱顺,只是,我们也没想到,自己会变成个妖精。”

  原来,半年多前,朱顺赶考归来,和几个同窗相邀同行,到了兔儿岭,遇见一伙山贼。众人四下奔逃,也许是运气不好,他在逃命过程中,被乱刀砍中,在一棵老树下流血身亡。那棵老树已经长了千年,隐隐露出仙气,只是灵智未开。

  朱顺的魂魄,附在那老树上,合为一体。因为舍不下家母、妻子,所以便化作原来模样,回到家中。老树的根脉,绵延百里,地下哪里有大墓,哪里埋有金银,朱顺都能知道。于是就“借了”一点随葬品,带回家给妻子。所以,清风才会闻到那银锭上,有股泥腥味儿。

  至于同房那事儿,还真如老道所说,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得了树精的身体,虽然能够正常行走,可和真人毕竟不同:一见不得火光,二碰不了女色。所以,非是他不想,而是不能啊!

民间故事儿时发生的怪事(民间故事丈夫赶考归来)(5)

  听了树精的讲述,老道士也是唏嘘不已,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怜你孝心,我且容你三十年,在此间侍奉老母。三十年后,如若不走,就休怪老道剑下不留情了。”

  转而,又修书一封,递给晚秋,道:“你二人前世有缘,但莫要争此朝夕。贫道有个好友,在峨眉山上修行,你拿了这信,去学些术法。如果有灵根,你二人将来,还能长相厮守,千年万年也不一定。”

  语罢,叫上童儿,转身就去了。那朱顺一家,则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因受烈火焚烧,伤了根本,朱母和晚秋,就拿板车,拖着他到兔儿岭,找到那棵老树,将他安置在树下。果然见那老树,半边都被烧焦了,树叶也都掉的差不多。朱顺一近树身,就扑在地上消失不见,想必是养伤去了。

  晚秋每日上下山,用木桶提水,浇灌那老树,看它长出新芽,这才拿着道士留下的书信,卷了包袱去峨眉学道去了。

  月后,朱顺回到家中,侍奉老母,无微不至,直到三十年后,母亲寿终正寝,这才远走深山。世人都说他淡泊功名,中了举人也不去做官。不过,说来也怪,看他整日悠哉悠哉哎,也没个活计,家中却从来不缺银钱米粮。

  后来,有探访怪诞奇闻的好事者,在大荒中见过一株古树,枝繁叶茂、灵气逼人。树下坐着一个女子,白衣白裙、仙气飘飘,手中一把瑶琴,边弹边歌。微风拂过,那树叶哗哗作响,似乎在和歌鸣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