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雷同

川剧高腔全剧孟姜女(高荣华孟姜女)(1)

高荣华剧照。

1954年,22岁的高荣华进入眉山川剧团,主要演一些待字闺中的小姐——“闺门旦”,台词少、衣着美,是剧团年轻女演员们非常喜欢扮演的角色。但是,随着剧团队伍不断扩增,闺门旦这一类角色的演员接近饱和,高荣华能登台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

一日,导演来到这群“闺中小姐”里,挑选《孟姜女》的主演。大家心里都明白,“孟姜女”这个角色遭遇凄苦,大部分演唱都带着哭腔,要嗓门高、中气足才能表现到位。而且文词繁多、晦涩难懂,演唱贯穿全程,一场演出足足要唱两个多小时,但导演只给3天时间熟悉文词,出演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没有人愿意出演这个角色。导演不得不挨个上门做年轻女演员的工作,可仍然没有谁愿意啃这块硬骨头。只有高荣华从导演手里接过厚厚的文词本,愿意挑战这个新角色。

虽然高荣华在眉山川剧团只演过闺门旦,但在入剧团前,她随父亲走南闯北唱戏,加上天生的好嗓门,唱功是没问题。可正因为四处唱戏,书读得少,只是勉强认得字。一串深奥的文词,她要理上好几遍才能读顺。为了达到演出标准,3天准备时间里,除了戏台上排戏,她都在埋头看文词,就连入厕也在记文词。遇到实在不懂的,高荣华就请教编剧、导演,来去的途中也在低头看文词,简直就是如今的“低头族”的老前辈。

3天转眼就过去了,川剧团门口的小黑板上写着:“今日上演《孟姜女》”,观众们陆陆续续从这块小黑板前经过,走进川剧团。

“听说演《孟姜女》的是个新角。”“是啊,这出戏听着过瘾,但是表演起来不容易啊!”“你操什么心,眉山川剧团啥子时候让我们失望过?”等候期间,观众们谈论起来。

“咣咣咚咚……”锣鼓声起,人头攒动的观众席一下安静了下来。暗红的帷幕缓缓退至舞台两侧,高荣华一身青衣站在台上,一旁还放着张工马桌。高荣华一开口,清脆的嗓音就在剧场内回荡开来,唱念表演,如她手中的水袖一般收放自如,全然没有一丝青涩的地方,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可毕竟是临时抱佛脚,演出进行到一半,唱到“只说是跋山涉水把夫还”,高荣华突然脑袋“卡壳”,一下就忘了下一句文词。台前观众、幕后剧团同事一双双期许的目光和炙热的聚光灯齐刷刷地投射在自己身上,瞬间她背心就灼热起来,淌出细密的汗珠,让高荣华脑袋彻底“卡死”,更加想不起词了。

这时,高荣华立即原地娇柔地转了个圈,趁背对观众的时候,伸出右手,在胸前比出类似“2”的手势,食指与中指紧靠,前后相错。幕后的乐师看到后,立马会意这个“架桥”手势,在上句与下句之间给出一段类似于背景音乐的鼓点,让高荣华可在台上多走几下台步,多舞动几下水袖,争取更多的时间回忆文词。

可走了两步还是没有一点头绪,怎么办?

高荣华继续用台步向工马桌靠拢,到了跟前,轻轻踢了下桌角,藏在里面多时的导演“派上了用场”。工马桌面朝观众的一面和左右两面都用红布遮盖,只有朝后台这面通透,可看到导演蜷缩在桌下。导演拿着手中的文词本确认了一下,悄声给高荣华提示“有谁知……”

话音刚落,高荣华如同被冰水浇头,瞬间就清醒冷静,立即想起了后续的文词。又趁观众不注意,向乐师比划了个“9”的手势,弯曲的食指还抠动两下。乐师明白这是“抠起”的意思,瞄了一眼曲谱,立马给了下一句的乐曲。“有谁知千里迢啊迢……”高荣华跟着曲子继续唱了起来,整个过程不到10秒钟。

在这段时间里,台下的观众眼中只看到“孟姜女”在得知夫君去修筑长城下落不明后,一脸愁容,在台上跌跌倒倒;耳中听着近乎哽咽的哭腔伴随着凄凉的乐曲声,整个身心都被戏台上的演绎揪住,深深地沉浸在戏中,连脚趾都攥紧了,全然不知台上发生的这一系列“戏法”。

整个演出,除了向导演问词,高荣华还走到戏台两侧,向躲在帷幕后的工作人员索要文词提示,但也都在转瞬之间,观众毫无察觉……直到闭幕散场了,观众们不仅没看出什么破绽,有的还抹着眼泪,意犹未尽。

“小高,80%以上的台词都记住了,表现也机敏,不错。”从桌下爬出来的导演边揉着腰边夸赞道。

“该谢谢您和台上师兄、乐师们为我保驾护航,才让我能够顺利演完。”这次经历,让高荣华明白:演一些简单的而熟悉的角色,近乎原地踏步,要使自己的表演更上台阶,就必须不断挑战自己。

也正因为如此,高荣华把孟姜女的哭腔表现得淋漓尽致,“孟姜女”的几番“跌跌撞撞”和“无语凝噎”,让观众们对这个角色更心生怜悯,也由此引起了一时轰动,来寻求这出戏票的人挤满了戏院的售票口,使戏院不得不打破轮班演或间隔一两天演出同一戏剧的惯例,接连着几天安排高荣华上演《孟姜女》。

演《孟姜女》走红的高荣华,其后在又出演过佘太君、武则天、王宝钏等帝王将相身边的名声显赫的女性角色,在剧团里也担任过演出队队长、妇女干部,如今,已86岁高龄的高荣华享受着天伦之乐。谈起当年演出过的这许多戏剧角色,让她最自豪的还是“孟姜女”,是“孟姜女”让她打开了成长的开端,教会了她挑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