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刘备,年纪大了就开始喜欢曹操,以前认为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但现在看来,刘邦才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英雄。项羽是那个时代的战神,而刘邦则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的胜利是政治上的胜利,用一次次的结盟和让步,用屡败屡战的勇气,用舍得的智慧获得了楚汉战争最后的胜利,项羽曾经说过,自己的失败并不是战争的缘故,确实刘邦的胜利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政治目的的达成,战争不过是手段,他本来就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达成目的。

吕氏为何不篡位(非刘氏不得称王)(1)

刘邦入关中,便通过“约法三章”赢得了关中父老的仁心,商人地主阶级看到了希望,把刘邦当成了他们的代言人。因此关中沃野千里之地,都成为了刘邦最可信任的大后方基地,“汉初三杰”中的萧何就是刘邦的后勤部长,负责关中兵源以及粮草的调度,这也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屡战,越战越强的原因所在。刘邦打的是补给战,而项羽打的是消耗战,这是最后汉军越败越强,而楚军越战越弱的原因,汉军每次战败后,都能得到充分的补充而重整旗鼓,而楚军每次胜利的背后后,消耗的却是有生力量。

吕氏为何不篡位(非刘氏不得称王)(2)

我们来看看“非刘氏不得称王”的背景,异姓诸侯基本被剪除干净了,但是看着曾经的老部下,刘邦陷入了沉思,毕竟在自己面前,他们都得有所收敛,不敢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但是一旦自己不在了,恐怕自己的儿子难以驾驭这些老家伙。怎么办呢?要限制他们的权力,不然他们继续做大,恐怕又要重蹈韩信等人的覆辙,于是刘邦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这个决定就是和大臣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如果为王,天下人都要讨伐他!很多人说刘邦的白马盟就是为了限制吕氏,但是在我看来,也是针对功臣集团的,目的只有一个:维护和巩固刘氏的统治地位。

这件事随着刘邦去世就没有人提起了,但是孝惠帝刘盈去世后,吕雉执掌天下大权,她感觉自己势单力薄,于是想通过封诸吕为王,壮大吕氏的势力来巩固统治。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氏为何不篡位(非刘氏不得称王)(3)

吕雉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想先探探功臣们的口风,他选择先问右丞相王陵,因为在她看来,王陵应该会支持自己。毕竟和陈平、周勃相比,王陵并不是刘邦的嫡系,他曾经是刘邦的大哥,丰沛之地的豪强,归附于刘邦不过是顺势而为和母亲之命而已。因此只要王陵首肯,封诸吕为王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但王陵给出的答案让吕雉很失望。

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史记·吕太后本纪》

王陵说:“当年高祖刘邦和我们以白马为盟,说非刘氏宗族的人为王,要天下人共同讨伐他!如今太后立诸吕为王这件事不符合以前的约定!”吕雉听了王陵的话没有说什么,毕竟王陵说的话句句在理,自己无法反驳他。

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氏为何不篡位(非刘氏不得称王)(4)

吕雉在王陵这儿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于是硬着头皮去问陈平、周勃,陈平没说话,因为他是个滑头,他说的话吕雉不一定会相信,但是在大家看来,周勃可是个安汉兴刘的实在人。于是周勃代表功臣集团表了个态,他说:“高祖定天下,封刘氏为王,如今您成为天下之主,封吕氏子弟为王,这没有什么不行的!”吕雉没想到周勃如此识时务,她很高兴,但是这样一来,不仅高祖的白马盟失去了效力,也为吕雉死后办法的“诸吕之乱”埋下了伏笔,周勃、陈平的态度很明确,谁是老大就听谁的,刘邦已经死了,现在是你吕雉说了算,你想封吕氏为王,这件事没有什么不行的,我们没意见,您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吧。

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啑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史记·吕太后本纪》

出了大殿以后,王陵指着陈平和周勃的鼻子说:“你们两个滑头,当初和高祖约定,你们都在啊,如今高祖去世了,太后主政,她想封诸吕为王,这明显违背了高祖的约定,你们两个趋炎附势,没有一点原则,以后有什么脸到地下去见高祖!”

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氏为何不篡位(非刘氏不得称王)(5)

陈平、周勃说:“在大殿上直接理论,反驳吕雉这件事,我们可能不如你,但是日后稳定刘氏天下的事情,你就不如我们了!和吕雉较量,需要的是智慧,仅仅耿直是没有什么用的!”王陵和陈平等人本来就不是一党,陈平属于谋臣集团,周勃属于丰沛功臣集团,王陵则属于依附于刘邦的一方豪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邦的用人之术,两个丞相、一个太尉,分别属于三方势力,如此一来他们就不能沆瀣一气,对刘氏构成威胁了,刘邦的目的是制衡,这样自己才好做裁判员,这个政治智慧和用人的手段,别说项羽不能比,吕雉也只能自愧不如。

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王陵遂病免归。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氏为何不篡位(非刘氏不得称王)(6)

吕雉准备把王陵废掉,因为他太不听话了不好控制,但王陵代表了豪强的势力,不可能直接杀死,于是吕雉用了虚其位夺其权的办法,名义上升王陵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取了王陵的相权,让他做一个没有权力只有尊号的太傅,有名无实而已。王陵这次很知趣,他知道陈平、周勃都不和自己一路,孤军奋战只能是自取灭亡,于是他上奏说:“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请允许我回到家乡去养病吧!”吕雉一听正中下怀,即刻批准了王陵的请求,然后升左丞相陈平为右丞相,提拔自己的亲信审食其为左丞相,这个左丞相主要负责宫中的安全,职责类似于郎中令,就像后来代王刘恒进京后,即可把郎中令的位置安排了可靠的人一样,这直接关系到吕雉的个人安全。

吕氏为何不篡位(非刘氏不得称王)(7)

至此“非刘氏不得称王”成了空话,有实力就可以为所欲为成为了主旋律,于是就有了吕雉去世后,陈平、周勃发动的平定“诸吕之乱”的行动,当缺少了规则和秩序以后,那么带来的结果只能是灾难。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