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两千多年间的历史岁月中“巴勒斯坦”一直是一个地区而非国家的名字——综合百度百科和汉语辞海的定义:古代的巴勒斯坦地区是指位于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事实上古代的巴勒斯坦地区比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加起来还要大:至少还包括今天的黎巴嫩南部地区、叙利亚西南部地区、约旦、红海北部地区和埃及的西奈半岛东部等地。
早在公元前13世纪末期就有古代希伯来各部落人民迁入巴勒斯坦地区定居。不过那时这片土地还不叫巴勒斯坦,而是《圣经》中提到的迦南。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居住在迦南地区的犹太人在此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后来该王国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太王国,再后来这两个国家又分别被亚述和巴比伦所灭。当罗马人向地中海东岸扩张时迦南地区的犹太部族又成为了罗马的藩属。
公元135年地区的犹太人反动了一场反对罗马帝国的暴动。罗马人在镇压了这次暴动后将当地的犹太人逐出。罗马人在将犹太人逐走后罗马帝国将迦南地区重新命名为巴勒斯坦行省,从此“巴勒斯坦”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在史籍中。《圣经·旧约》中的“士师记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犹太人中曾诞生过一个能徒手撕裂狮子的大力士参孙,而他最知名的活动就是率领犹太人反抗腓利斯人的进攻。
腓利斯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拿天生神力的参孙毫无办法,最后他们用美人计干掉了参孙。参孙死后犹太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到腓利斯人的统治,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内犹太人开始将腓利斯人视为万恶的仇敌。“巴勒斯坦”正是希腊语中对腓利斯人居住地的称呼。罗马将犹太人昔日聚居的迦南地区改名为巴勒斯坦其实就是要彻底抹去此地的犹太印记。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地区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从此这一地区开始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本来犹太人自从迁离巴勒斯坦后就与这一地区没太大关系了,可从巴勒斯坦迁离到欧洲的犹太人却遭遇了各种白眼、迫害乃至屠杀。从19世纪末起犹太复国主义思潮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开始要求回到祖先生活过的迦南地区复国。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
1919年犹太人掀起了向巴勒斯坦迁徙的第一波高潮:当时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只生活着65000名犹太人,然而到了二战爆发时的1939年就陡然上升到45万人,随着二战全面爆发后纳粹铁蹄肆虐欧洲各国导致大批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的魔掌而逃到巴勒斯坦。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当时由英国托管的迦南地区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人的以色列国和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国。
犹太人顺应了联合国的决议并于1948年5月14日在联合国划定的地盘上正式建立了以色列国,然而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了联合国这一分治方案。阿拉伯人认为犹太人的祖先离开巴勒斯坦地区已有近两千年,如今这一地区早已成为阿拉伯人世代生息繁衍的土地。当初不是阿拉伯人把犹太人从巴勒斯坦赶走的。犹太人遭受迫害与屠杀的命运值得同情,但迫害犹太人的并不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认为犹太人的悲剧是由于被欧洲人迫害所致,那么就理当从欧洲割出一块土地让犹太人建国,而不是在牺牲阿拉伯人的利益基础上让犹太人复国。1948年5月15日凌晨由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就向前一天才刚建国的以色列发起战争。阿拉伯联军面对当时还没来得及组建正规军的以色列可谓占尽优势。这时在美国的建议下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
自以为占尽优势的阿拉伯联军同意暂时停火。以色列恰恰正是利用这段宝贵的喘息时间扩充兵员、采购武器,而阿拉伯联军方面却陷入到互相推诿扯皮的处境。1949年3月10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以色列取胜而画上句号。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正式成为联合国第59个会员国。此后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之间一共爆发了5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屡战屡胜,阿拉伯国家屡战屡败。
五次中东战争打下来之后以色列不仅牢牢控制着约旦河以西的整个迦南地区,还一度侵入黎巴嫩、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岛等地。阿拉伯国家见打不过以色列,于是纷纷转而与之和解。在这种大形势下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也想效法其他阿拉伯国家通过承认以色列的方式换取以色列对自己建国的承认。这时巴勒斯坦人想起了当初联合国的巴以分治决议。
按该决议的规定: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一样是获得联合国承认的国家。当时觉得自己能将以色列完全赶出去的阿拉伯人拒绝承认该决议。如今一看赶走以色列人不现实了,那么尽管地盘小点也总聊胜于无,于是巴勒斯坦当地的阿拉伯人表示自己也愿意像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承认以色列,然后按当初联合国的分治决议在属于他们的1.1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巴勒斯坦国。
谁知在中东战争中接连取胜的以色列变卦了。当初巴勒斯坦不承认分治决议、不承认以色列国;如今轮到战胜后的以色列不承认巴勒斯坦国了。以色列不承认巴勒斯坦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还一步步蚕食当初按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分给巴勒斯坦的领土。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在耶路撒冷成立。此后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为实现独立建国的目标而和以色列持续对抗了数十年。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宣言明确表示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的第181号决议(分治决议)。巴勒斯坦的边界问题留待以后通过谈判解决。1988年12月巴解领袖阿拉法特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秘密谈判之后以巴签署了和平协定、提出了巴自治计划。
1993年以色列同巴勒斯坦方面签订了《奥斯陆协议》:正式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如今包括以色列和美国在内几乎所有联合国成员都至少在公开场合承认巴勒斯坦建国的既成事实。目前全世界已有137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为独立国家。巴勒斯坦拥有自己的领土(尽管事实上存在法定领土被以色列占据的客观现实),巴勒斯坦也有自己的国民:截至2020年11月巴勒斯坦的人口统计数据为1350万。
2012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以138票赞成、9票反对、41票弃权通过给予巴勒斯坦观察员国地位的决议,至此巴勒斯坦正式成为联合国官方承认的一个主权国家。事实上在以色列及其幕后支持者美国内心深处始终试图否认巴勒斯坦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存在。由于美国和以色列的反对以及巴勒斯坦内部法塔赫与哈马斯的冲突导致巴勒斯坦升级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诉求未能实现。
目前巴勒斯坦在联合国内没有投票表决权,只具有观察员地位。这并不影响联合国承认巴勒斯坦是主权国家的既成事实——从2015年起巴勒斯坦国旗就已飘扬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这就构成了巴勒斯坦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首先阿拉伯兄弟国家是铁定会承认巴勒斯坦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而在国际层面包括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也都认可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诉求。
尽管以色列能在五次中东战争中打败阿拉伯国家,尽管以色列能一再蚕食当初联合国划分给巴勒斯坦的领土,但以色列却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吞并巴勒斯坦——要知道连以色列自己也在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中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事实上当今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认可程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高于以色列的。
毕竟绝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尽管在官方层面承认以色列的国家身份,不过打心底多少都是对以色列有些不认可的。尽管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可这却丝毫不影响巴勒斯坦的虚拟化:以色列国防军依旧占据着31%的加沙地区和部分约旦河西岸地区。目前巴勒斯坦实际控制面积只有6220平方公里,这仅相当于当初联合国分治方案中划分给巴勒斯坦领土面积的45%左右。
巴勒斯坦这么一小块实际控制领土还被以色列用隔离区、公路网分隔成小块。如今的巴勒斯坦尽管拥有自己的国土和国民,然而巴勒斯坦的国土处于被以色列包围的状态,大量巴勒斯坦国民实际上生活在以色列控制区。尽管包括联合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然而巴勒斯坦却无法像一个正常国家一样参与国际事务。
多年来巴勒斯坦以及阿拉伯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动巴勒斯坦由联合国观察员升级为正式会员国,然而在美国和以色列的干预下导致这一诉求始终难以实现。曾在中美建交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这种状态总结道:“以色列军队很强大,不可能在军事上打败它;而巴勒斯坦在国际上有太多支持者,不可能在政治上打败它”。基辛格这番话直接道出了巴勒斯坦能赖以生存的条件。
在军事上巴勒斯坦是不可能打败以色列的,然而巴勒斯坦得到了阿拉伯兄弟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在政治上的认可。尽管以色列不断在蚕食巴勒斯坦的领土,却不能置国际政治舆论不顾强行吞并巴勒斯坦。当然巴勒斯坦要想在军事上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地区同样是不现实的。因此巴以对峙的局面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长期存在,但至少巴勒斯坦是有生存下去的政治土壤的。
俗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尤其是像巴勒斯坦这种身处多事之地的政权要立足不仅需要政治土壤,同样也需要一定的军事武装力量。那么巴勒斯坦有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呢?我们平时在新闻报道中总是看到巴勒斯坦民众和以色列军队的对峙,那么难道巴勒斯坦自己是没有军队的吗?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由于巴勒斯坦还不是一个具备完整主权的国家,所以严格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巴勒斯坦是没军队的。
然而实际上巴勒斯坦是存在准军事武装部队的——国际上一般将其称之为武装组织。目前巴勒斯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政府:分别是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和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这两个独立的政府分别拥有一支自己的武装部队,也就是国际新闻资讯中提到的巴解组织武装和哈马斯武装。由此可见巴勒斯坦是有自己的武装组织的,不过并没国家层面的统一军队。
总兵力约1.6万人的巴勒斯坦准军事力量内部分为多个派系:基本上是由多则一两千人,少则三五百人的各支游击队组成。海军和空军纯属有名无实,而部队的情报系统和信息化建设更是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武装力量显然无法和以色列抗衡,不过千万别忘了基辛格的话——巴勒斯坦的武装力量根本无法打败以色列,但只要这些武装力量存在就会对以色列形成牵制作用。
只要事态一升级就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于是巴勒斯坦在国际上的政治资源就派上用场了。一旦巴以冲突升级之后阿拉伯国家势必会在国际上争取舆论支持。当然有了政治土壤和武装力量还是不够——因为即使巴勒斯坦还不是一个具备完整主权的国家,尽管巴勒斯坦的武装力量还不能视为正规军,可说到底巴勒斯坦的政权机构和武装组织也是需要资金维持运作的。
不仅巴勒斯坦的政府机构和武装组织需要资金维持,而且巴勒斯坦的普通老百姓要生活也离不开钱。在绝大部分国土都被以色列占领的情况下巴勒斯坦的老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在巴勒斯坦负责混乱的局势下他们是靠什么生活的呢?其他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国内税收和海外贸易,那么像巴勒斯坦这种连国土都被以色列分割包围的国家怎么征税?又如何能参与到国际贸易体系中呢?
也许很多人一提到巴勒斯坦首先想到的就是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平民和武装到牙齿的以色列军队对抗,就是以色列的战机对巴勒斯坦的城市进行狂轰乱炸,就是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巴勒斯坦难民拿着破烂饭盆排队领救济......这些当然都是巴勒斯坦的真实情况,可巴勒斯坦其实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巴勒斯坦作为出生率极高的地区平均每家育有6.3个孩子,但与此同时也是全世界文盲率最低的国家地区之一。
在2017年巴勒斯坦的城市文盲率为3.1%、乡村文盲率为4.8%、难民营文盲率为3.3%。由此可见巴勒斯坦的基础教育发展程度还真能跟得上生孩子的速度。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巴勒斯坦就已普及了12年制的义务教育:难民营的孩子登记一下就能免费进课堂。学校遭到以军强拆后孩子们就在露天上课。此外巴勒斯坦人生活区还建有10座博物馆、80座社会公共图书馆/室、341个体育俱乐部......
巴勒斯坦的教育质量并没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糟——事实上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文盲率远远超过处于战乱中的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的教育水平还可以,医疗水平其实也不算差:巴勒斯坦有52座基本按西方国家标准建造的医院和597个保健中心及诊所。这些医疗机构的器械设备都是国际标准。除了本土医生之外也有大量的西方志愿者或无国界医生组织成员,所以这些医疗机构还是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
当然巴勒斯坦毕竟是一个身处战乱之中的国家,所以要说巴勒斯坦人就像是生活在天堂显然是不客观的,不过巴勒斯坦的教育、医疗这些社会福利也确实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糟糕得一探糊涂,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起印度、巴基斯坦这些南亚国家还具备一定的优势。巴勒斯坦哪儿来的钱构建社会福利体系呢?其实这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过去的几十年间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提供的援助。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援助一直是巴民族权力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2008年至2010年巴民族权力机构每年获得的财政援助分别为18亿、14亿和12亿美元。现在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的援助有所削减,但还能保持在每年10亿美元左右。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难民来源国之一。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7年全球2500多万流离海外的难民中有五分之一是巴勒斯坦难民。
每年联合国难民署都会划拨资金给各地安置巴勒斯坦难民的难民营。除了联合国之外其他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也会为巴勒斯坦提供援助。事实上为巴勒斯坦提供援助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中还包括美国、欧盟、以色列,不过对巴勒斯坦援助力度最大的还是阿拉伯兄弟们(尤其是沙特、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等几个海湾产油土豪国),但近年来这些国家给钱的积极性明显没以前那么强烈了。
除了国际援助之外巴勒斯坦还有自己的收入来源。目前巴勒斯坦大部分国土被以色列实际占领,巴勒斯坦政府能实际有效控制的地区相当有限,不过在这相当有限的土地上也分布有巴勒斯坦自己的产业——这些产业包括农业种植、渔业捕捞、矿产开发、建筑建设、服装加工、金融、旅游等等。巴勒斯坦一样有人种地、一样有人做小生意,也不是就完全坐等国际社会援助。
农业是巴勒斯坦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柱之一:目前巴勒斯坦生产的瓜果蔬菜以及橄榄油等农作物基本占据了其出口效益的重头(占巴勒斯坦对外出口产品的25%)。巴勒斯坦的可耕地面积约为16.6万公顷,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20%左右。除了种植业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巴勒斯坦人从事畜牧业。2012年巴勒斯坦的农业总产值达3.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
据巴勒斯坦工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巴勒斯坦共有各种工业企业4000家。巴勒斯坦是个资源广且多的地区:巴勒斯坦境内有天然气4920亿立方米、石油1.84亿桶、煤1850亿吨、铁4.3亿吨、铝土7400万吨以及大量的铬矿、大理石和宝石。尽管巴勒斯坦资源丰富,但长期的战乱导致工业化水平很低。目前巴勒斯坦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塑料、橡胶、化工、食品、石材、制药、造纸、印刷、建筑、纺织、家具等轻工业领域。
巴勒斯坦境内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可以作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如今巴勒斯坦控制区内共有旅行社74家、餐馆69家、旅馆106家。目前在巴勒斯坦控制区内共有银行22家,巴勒斯坦甚至有自己的法定货币巴勒斯坦镑,然而绝大多数巴勒斯坦人使用的是以色列的谢克尔或美元。这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巴勒斯坦人生活在以色列占领区,另一方面生活在约旦河西岸的巴控区内的巴勒斯坦人有相当一部分会前往以色列打工。
巴勒斯坦前往以色列务工的人最多时每年有10多万人,到其他阿拉伯国家务工的巴勒斯坦侨民也为数不少。通过对境内产业及侨民务工所得征收的税款构成了巴勒斯坦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根据1993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达成的《奥斯陆协议》规定:巴勒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税款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征收;以色列占领下的巴勒斯坦领土由以色列代征税款。以色列的代收关税也是巴勒斯坦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
光海关关税一项以色列一个月就需要向巴勒斯坦财政部的账号上打款1亿多美元。这可是占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当然以色列是否会按照约定向巴勒斯坦转交这部分税款得看以色列的心情——事实上以色列过去曾以巴勒斯坦拿钱资助恐怖分子为由拒绝向巴勒斯坦移交税款。那段时间巴勒斯坦的失业率达到了27.1%,加沙一代的失业率甚至高达40%以上,这让不少多子女家庭的生活陷入困顿。
巴以之间频频发生的冲突的确给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巴以之间的差距不只体现在军事方面,事实上双发在经济上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巴勒斯坦的GDP总量约为155亿美元、人均GDP约为3042美元;以色列的GDP总量约为4026亿美元、人均GDP约为43689美元。巴以冲突因此也被称为“穷人和富豪的战争”。
当然从巴勒斯坦的经济数据也可以看出:巴勒斯坦尽管动荡不安,但还是有一定的经济产能(尽管产值很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50多个经济体(包括主权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排名中巴勒斯坦位列第35位。尽管这样的排名的的确确是相对靠后的,但其实巴勒斯坦的人均收入比起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还是要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