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从当日天气---“雨”入手,想象杜甫的茅屋情形。之前学《陋室铭》时有这么一副对联:

陋室有德馨,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学生感悟体会杜甫生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课(公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二、学习任务:感知诗人形象,体悟家国情怀。你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诗人?

任务一: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内容.

1.学生从“情感角度”来进行朗读

①PPT加红点的字需要加重字音,强调重点字词

②师范读学生评价:语气要激昂,生自由朗读

③指名生读,学生纠正读音,互相评价。

强调“抑扬顿挫,声音洪亮 ”,学生再次朗读。

2.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杜甫诗歌有什么不同?这首歌有没有压韵? (四节诗押的韵不一样。

内容:生:杜甫早年游览山河,晚期困顿潦倒

形式:歌行体,本诗语言何句式,字数不同,声律,韵脚比较自由,篇幅可短可长,保留乐府叙事的特点。

3.四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

第二节全部是叙事;

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

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

描写涉及到事物的形态,叙事涉及到事件的发生过程,抒情则是情感的迸发与升华。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

任务二:探究诗歌,读懂诗人感情

1.“归来倚仗自叹息”,师:作者在叹息什么?

生:社会

师:诗人在流亡时作《三吏》《三别》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2. 诗人的怨愤之情指向谁, 秋风?群童?

生读补充材料——背景: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筹钱修缮,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诗人在穷困中呼唤了什么?祈愿什么?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

任务三:品读诗歌,读懂诗人情怀

1.你认为全诗最关键,最能刺痛人心的词语是哪个?为什么?

生:何由彻/寒士/安得

诗人饱经磨难,却担心天下寒士

2.诗人的愿望“广厦千万间”“寒士俱欢颜”,能实现吗? (自由讨论,不局限于答案本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课(公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三、课程总结

1.对联总结 ---郭沫若给“杜甫草堂”写的对联是: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可见,杜甫:胸怀博大,忧国忧民

2.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3.板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卷茅 无奈

群童抱茅 无助

衾裂屋漏 痛苦

祈愿广厦 激昂

四、作业布置

必做:《作业练习单》

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本诗 

选做:将诗歌改写为文章,要求有景物,人物描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课(公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

听完这节课,总的感受:

本节课思路还是非常明晰的,可以看出老师备课花了不少功夫。对自己的启发:要给合学情,不要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使得师生沟通间产生分歧。上课时老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不要抢学生的话,多给与学生话语权非常重要。不说太多重复话,不可有明显的口头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