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衍生了许多的文化习俗,酒文化就是从上古流传至今的一种独特文化。在古代,无论是犒赏三军,或是亲朋小聚,都少不了酒的身影。
但是,如果是单单喝酒,未免有点无聊,所以古人就找了一些不失大雅的乐子助兴,比如说“酒令”。
最早的酒令,完全是在酒宴中维护礼法的条规。在古代还设有“立之监”“佐主史”的令官,即酒令的执法者,这时酒令是限制饮酒而不是劝人多饮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酒令愈来愈成为席间游戏助兴的活动,以至于原有的礼法内容完全丧失,纯粹成为酒酣耳热时比赛劝酒的助兴节目,到最后归结为罚酒的手段。
行酒令的传统由来已久, 最古老而又持久的酒令当属投壶。投壶产生于春秋前,盛行于战国。《史记》上就记载有投壶盛况。时至今日,在河南南阳卧龙岗汉画馆里仍然保存着一幅生动形象的投壶石刻图。
投壶运动沿袭已久,在《礼记》中慎重地写着《投壶》专章。三国名士邯郸淳的《投壶赋》描绘最为形象:“络绎联翩,爰爰兔发,翻翻隼隼,不盈不缩,应壶顺入”,可窥见当时投壶运动的盛况。
魏晋时,文人雅士喜袭古风,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淡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所谓“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将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放置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作出诗来。
最著名的曲水流觞,当数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修禊大会,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排遣感伤,抒展襟抱,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笔走龙蛇,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当然,在民间亦有将“曲水流觞”简化成只饮酒不作诗的。
到了唐代,有“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的说法。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梁书》记载:“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土宴集,属视为酒令。”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当酒令发展到唐代时,种类愈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其中尤为盛行的为“藏钩”“射覆”等几种。“藏钩”也称“送钩”,简便易行。即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乙方猜度有无,猜错罚酒。
而划拳酒令是众多酒令中,最为简单并且颇为流行的,唐代人称划拳为“拇战”“招手令”“打令”等,据《胜饮篇》记载:“皇甫嵩手势酒令,五指与手掌节指有名,通吁五指为五峰,则知豁拳之戏由来已久。”
“划拳”酒令包括“拳词”和“手势语”两部分,规则比较简单,酒席上坐对面的叫“对门”,坐两侧的叫“邻居”,其中的讲究是凡对门者身份要大体相当。划拳一般在对门之间进行,双方一边同时高喝拳词,一边同时伸出手指,以二人所出指头数的多少、按一定的规则判定输赢,输了的被罚喝酒。
罚酒最著名的故事发生在金谷园。西晋石崇在洛阳修了一座“金谷园”,潘安、左思、陆机等24位西晋文坛泰斗人物,经常在金谷园饮酒赋诗,被称为“金谷二十四友”。
划拳时高唱的词语,是约定俗成的,不能胡乱编造,它们大多是吉祥、祝福的话,但是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叫法,有“一条龙、哥俩好、三匹马、四喜财、五魁首、六六六······”“一心静、二郎山、三环三、四季花、五魁首、六华联······”“一心敬、两相好、三结义、四鸿禧、五魁首、六大顺······”等等。
划拳口令花样繁多,不过唯独“五魁首”这句各地基本相同。
那么,“五魁首”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五魁首''是''五经魁首''的简称。中国古代自隋唐起,实行科举取士,到明清时期,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取士,取每经乡试的第一名称之为“经魁”。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须分别是其中一经的“经魁”,所以又称“五经魁”或“五经魁首”,俗称“五魁”或“五魁首”。
划酒拳的规则,因地域的不同,种类也有很多,常见的一种规则:两人同时出一只手,并且同时猜两人所出数字之和,两人都猜错或猜对则继续,直到一方猜对而另一方猜错时,猜错者罚酒一杯。比如一个人伸出攥紧的拳头(表示零),嘴里喊出了“三”,而另一个恰好伸出了三个手指,可嘴里喊的是“四”,那么喊“三”的人就赢了。
当然,如果自己喊的是“八匹马”,而自己仅伸出了一个手指,那么对方即使伸出五指也不可能凑成八,这种拳就叫“臭拳”,是要罚酒的。
划拳者可以赤膊上阵,也可以撸起袖子,皆是咋咋呼呼,声震屋宇。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天下好事,均在口中连连喊出,快乐至醉。仿佛人间如“五魁首”一般的功名与富贵都在这一碗黄汤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