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外遗民哭,遗民一半无手足。贪延残息过十年,蔽寒始有数掾屋。大兵忽说征南去,万马驰来如急雨。东郊踏死可怜儿,西郊掳去如花女。女泣母泣难相亲,城裏城外皆飞尘。鼓角声闻魂欲死,谁能去见管兵人。令下养马二十日,官吏出遏寒栗栗。入即沸腾曾几时,十家已烧九家室。一时草死木皆枯,骨肉与家今又无。白发归来地上坐,夜深同羡有巢鸟。

一《过兵行》 清·吴嘉纪

在“三观粉碎机”的上一篇《屠杀史书》中,评论区很多读者表达了对清廷屠杀准噶尔部落的认可,观点尽然出奇一致的认为即使是对老弱病残实行无差别种族灭亡也是为了维护统一所要做出的必要牺牲。诚然如观点所认为,从现实依据出发,世界上种族越少,国家越少,确实能够越是统一和安定,那么当初法西斯集团如魔鬼般对诸如犹太人等种族的屠杀,妄图建立一个全一统的世界?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对其作一个肯定? “一时草死木皆枯,骨肉与家今又无”,正比如上一段《过兵行》所描述的这两句,“三观粉碎机”无意去指责战争的残酷,浴血沙场,一将功成,是无可指责的为了各自利益而战。但是沙场之外,如果我们每胜一场,都为了所谓斩草除根而推行屠杀政策,那么可以想象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一般的炼狱光景。我们无顾忌的对着屠杀准噶尔叫好的时候,可曾想过他们后人的感受?那么当再磨刀霍霍向你的民族的时候,你是否也会认为这是对的?

史可法当年其实也有着一样矛盾的心理,当他拒绝爱新觉罗·多铎连发的五封招降信的时候,已经明知道同样风雨飘摇的南明政府已经不可能来援助他一座扬州城,然而他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为大明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滴血。

“我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一史可法

虽然他史可法忠勇无畏,但终究不是玉璧之战中的天才守城—韦孝宽,况且此刻的扬州城已如瓮中之鳖,以万余守将对阵多铎二十万大军,结局可想而知。所以1645年5月25日,守城近一个月的扬州众明将最终因弹尽粮绝而城破的时候,史可法便预自杀殉国,然而却被部下夺刀,最终被捕。

历史已经不止一次证明了,正如准噶尔屠杀一篇中的评论所言,屠杀确实是最具威慑和维护统一最好且最直接的办法之一。史可法在拒不招降的当初,其实也意识到了自己摔领扬州众将顽固抵抗的后果,毕竟原本可以兵不血刃拿下扬州,但是却足足拖了多铎一个多月,耗费大量的财力兵力,牵制着二十万大军,可以想象多铎当时在满清朝廷中的压力和愤怒。这样的常理,史可法也自然是懂。所以他最担心的就是多铎对于扬州百姓的屠杀。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和南京大屠杀(屠杀史书扬州与嘉定)(1)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态不可屈。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史可法

可惜悲剧并没有因为史可法的血染苍穹而阻止,正如他所担心的,扬州富甲江南,财宝无数正是清廷所需是为其一;清军入关,多尔衮实行剃发易服之策,扬州最为抗拒为其二;其三,扬州一战,多铎损失惨重,三将领一贝勒的阵亡已经触到了其底线,扬州因此惹上了必屠之祸。

1645年5月21日,既城破第二日,清廷贴出告示,凡自首者皆可赦免。于是徐徐多多的老百姓便从自家藏匿的屋中走出来,被清兵分成了以五六十人为一单位的小队,以绳索捆绑。但是扬州老百姓听到的赦免并没有实现,满心的期盼迎来的是清兵一根根载着地狱气息的长矛,随着第一声惨叫划破扬州城上空,清廷入关后最臭名昭著的“扬州十日”开始了。

整座扬州城变成了屠杀场,血腥弥漫着这个曾经以“烟花三月下扬州”而闻名的江南水乡。不再看到的是人来人往的商贾,不是小孩欢乐胡闹,而是清兵拿着长矛在后头追赶,满街残肢断体。无数妇女也同样在被清兵玷污后就地屠杀,惨叫与哭声诉说着来源于人性最深处的罪恶。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和南京大屠杀(屠杀史书扬州与嘉定)(2)

屠杀从来不分对象和动机,一切的借口都不过是为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丑恶辩解。它同样也永远不会被作为一件正确的事去肯定,哪怕你屠杀的对象是某些恶贯满盈的亲人家属,哪怕是军国主义的子民,因为这是维护这个世界善良和人性最后一丝的希望,因为他们是无辜的,我们没有任何借口基于未来而剥脱无辜之人的生存权。

5月25日,也就是扬州屠杀之后的第6天,豫王多铎下达了封刀令,并令和尚们处理尸体。接着,上天似乎也感到了人间的悲伤,开始下起了大雨,冲刷着地狱的罪恶。当太阳再次出现在扬州城的时候,和尚们统计说,扬州一事中,共计尸体80万具。(这个数据有待商榷,倒并不是说死亡人数没这么多,而是这80万人并不全是这次屠杀中所死亡的百姓。当然,其实考据具体人数已经没有意义了,多与少的评判在罪恶面前都显得太过于渺小)

说到“扬州十日”,在史学上一般还会带上“嘉定三屠”。起因也是嘉定人民抗拒清廷颁布的剃发易服制度,吴淞总兵李成栋领兵五千破城,然后对城内百姓进行了大肆的屠杀与奸淫。进行了三四天后,停下来休息的李成栋遭到了抗拒义士的组织反抗,于是恼羞成怒的李成栋再次领着大军杀入嘉定城,再次将所有睡梦中的嘉定百姓挨个屠杀了一大片,威慑无二。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和南京大屠杀(屠杀史书扬州与嘉定)(3)

然而悲剧没有结束,嘉定人民也并没有在李成栋的屠刀下就丧失了血性。当南明余将吴之番攻至嘉定城的时候,周边善存的百姓一呼而应,纷纷倒戈向清兵砍去,李成栋不得不溃逃至城外。

只是嘉定城再英勇也只是一个嘉定城,而此时的江南已经基本都归属了大清,当李成栋再次领军攻破嘉定城的时候,这次是真的见人就杀,连周围避乱的民众也没有豁免,到了真正的连一只苍蝇也无法活着飞出嘉定城的地步,是为“嘉定三屠”,共计十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丧生。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威慑了整个中原,也彻底巩固了大清政权,但是,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恶魔的嘴脸,对于屠杀者,他们的名字将与战争罪犯一同永远的被人唾弃。虽然后来清廷篡改历史,尽力淡化两次屠杀,但是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天理轮回,自有其恶报。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人民从海外带回“扬州十日”的卷宗,告知天下,成为了插入满清心脏强有力的一刀。爱新觉罗氏在失去江山之时,终于为自己的罪行买了单。

当然,我们正视历史,有人说是搞民族分裂,那么我们去正视二战中的法西斯暴行,是不是也为了再次挑起世界战事呢?想想著名的华沙之跪吧,德国人对于罪行的承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当初一半的新闻标题都用了伟大的华沙之跪。毕竟有罪的不是现在这代人,已经发生的历史我们已然无法改变。反而是某些不在确凿历史事件之前还修改教科书,死不承认的才会得到所有人的唾弃。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和南京大屠杀(屠杀史书扬州与嘉定)(4)

也是说,我们去正视历史,正视这些屠杀,反而恰恰是为整个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做贡献,而不是抹杀或者掩埋这些罪行。真实存在的,你提不提及,它都在,只有勇敢的去承认功过,才是对人性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