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诗里用了许多比拟,使诗意益加衍伸繁富。如元遗山的《十二月十八日夜雪》诗:

少日骞飞掣臂鹰,只今痴钝似秋蝇。

耽书业力贫犹在,涉世筋骸老不胜。

千里关河高骨马,四更风雪短檠灯。

一瓶一钵平生了,惭愧南窗打睡僧。

说年轻时代意气飞扬像俊捷的鹰,如今年老痴钝得像受冻的秋蝇。一开始用这两个明喻来对比,相当生动。

由飞鹰的雄鸷,可以广泛地联想到许多少年轩昂飒爽的神情;由秋蝇的顽钝,可以广泛地联想到残年瑟缩呻吟的模样,作者这两个比喻可能唤起读者记忆里许多不同的印象。

五、六两句又用比拟,描写一匹高骨的瘦马,曾经跋涉过千里的关河;一盏灯架低矮的油灯,在风雪的四更天,闪着微光。这匹瘦马背负着的,是千里万里多少年累积下来的辛劳,使“涉世筋骸老不胜”一句有了具体的表出,这盏微灯撑开来的,是四面八方无穷的黑暗与疯狂的飞雪。

运用比拟手法的代表诗句(比拟手法包治诗词百病)(1)

一方面写当时的即景,呼应“耽书业力贫犹在”句,勾出了寒夜读书不懈的景况;一方面也恰好给风烛残年作了暗喻,把当时的心境与眼前短檠的风灯融成一气,那四壁摇曳而散乱的灯影就是蹉跎而烦乱的心思,交综纷杂,相互映照。

这种暗喻不只是肤浅的外表类似,它深刻动人,在逆境中不放弃最后一丁点可能的努力,这种精神能给人一种沉重得似乎要屏息的压迫感,然而作者无须将这种暗示说明,如果用了累赘的说明,反会使达到饱和的暗示力削弱。

运用比拟手法的代表诗句(比拟手法包治诗词百病)(2)

也有一些诗,全首用一个比喻直写到底的,如杜甫的《除草》诗,句句在写草,却句句是在比恶人当路:

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

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

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

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

全诗甚长,全用比喻,只在末一句把正意点破。申涵光欣赏芒刺二句说:““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丰裁凛然,除奸当如鸷鸟击物;少迟则生变矣!调停之说,误身误国。”

杜甫痛恨小人,力主除恶务尽,对于当时弥漫的姑息调停气氛,深恶痛绝,比作芒刺在眼,非仅表现出刻不容缓的除草决心,而那种敏锐的触觉感受,教人如切身感到一般,使除恶不可不早的意思,借着这个比喻,表现得极为强烈而有力量。

运用比拟手法的代表诗句(比拟手法包治诗词百病)(3)

由是明白,比拟实乃诗中灵动的第一瑰宝,比拟可以使巨景变为微小,如鲍桂星诗:“江写字形流不去,峡如扇子折将来。”大江流成一个字,山峡折成一柄扇。

比拟也可以使小虫变成大户,如《挥麈诗话》里举《咏蜂房》:“好个蜂窝儿,恰似半截藕。同堂生子孙,各自开门牖。”蜂窝既像切开的藕段,更像五代同堂又各自开门窗的大家族。

比拟也可以化虚为实,如张祜《隋宫怀古》:“往事余山色,流年是水声。”流年是感觉不到的虚事,水声是耳闻目见的实物,水声就如流年,流年就是水声,虚物成实,可见可闻,非常美。

比拟也可以化实为虚,如刘因之的《残菊》:“从来劲节厉霜晨,但遇清秋便是春。生怕折腰甘作隐,死犹强项不低尘。”菊残犹有傲霜枝是具体的实物,比喻作厉霜的劲节,劲节就是抽象的德行,又比作“怕折腰”的隐士性格,又比作“强项子不低头”的宁死不屈精神。

运用比拟手法的代表诗句(比拟手法包治诗词百病)(4)

但比拟必须小中见大,简中驭繁,饱含象征意义,方能令句外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如《艺苑卮言》中载明代正德年间有位妓女写了首《分咏得骰子》诗:

一片寒微骨,翻成面面心。

自从遭点污,抛掷到如今!

古时的骰子用牛骨制成,这一片寒微的骨头,磨成六面,刻上一至六点,是面面不同的。自从这些黑点数字或红点数字,如刺青般黥刻上面额以后,直到如今,就任人掌控着抛掷来抛掷去,以抛掷你当作他的乐趣了。

咏小小的骰子正咏着自己毕生的身世,一朝被夺去了清白以后,就极难回复纯洁,无法回头,妓女生涯是见了生张熟李,都得以“面面心”来侍候不同的客人,有几个客人仍给妓女起码的尊重?客人要轻蔑地抛掷也只能任他抛掷呀。在关汉卿杂剧中载有谢天香的诗:“一粒低微骨,置君掌握中。料应嫌点涴,抛掷任东风。”明代妓女的诗可能从这诗脱化而成,但比拟得更切身传神。

运用比拟手法的代表诗句(比拟手法包治诗词百病)(5)

再举近人密宗上师陈健民的《针功》诗:

针头针尾两争功,只为同将一线通。

头自能穿尾自引,能空苦过本来空。(《曲肱斋全集》)

一根刺绣的针,究竟是尖利的针头功劳大?还是引着纱线的针尾功劳大?两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纱线穿过去以达缝纫之功。每次针头辛苦地钻呀钻,针尾像坐享其成,随着引进,因为针尾原本就铸有空孔。

结尾忽然说:后天努力排解万难,用修炼达成的境地-能空,其实比彻底开悟原本如此的“本来空”要苦得多呀!许多辛苦修道的人,十年打坐,十年苦思,一旦豁然领悟,只觉“原来如此”、“本来如此”而已。

本诗运用以实比虚的譬喻,以一根纤细的针的两头,比拟禅理中的两个宏通的法门,其中的玄理说也说不清,只觉得探幽诣虚,悟性敏妙。

#诗词##原创诗词##唐诗宋词##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