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由@影音智媒体原创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极不客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1)

引言

从宝华韦健Dou、摩雷赫格塔雷,再到KEF LS50、B&O A8,更多世界顶级的名牌大厂加入到了蓝牙有源系统的行列中。

这现象,单纯只是因为揭不开锅,让各大厂商不得已选择了讨好下沉用户吗?

有可能,但我觉得不尽然。

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蓝牙技术从1.0时代快速进化到了5.0。不论是传输速率还是底层算法,都在一次次进化中革新着。

这可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沿着前人走过的老路笔直的追了上来

如今兵临城下,大有要和无源系统短兵相接的架势。就凭这股气势,也足以让老一辈的烧友们紧张不已。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2)

大家成天坐在自己花六位甚至七位数的设备前无心听音,只愿意看着自家器材发呆。真的很怕未来某个早晨一觉睡醒,就发现无源设备眨眼兵败垂成了。

确实。

谁也不愿看到自己努力了一生的坚持付诸东流。

啃了那么多论坛,吃了那么多知识。结果突然有一天,自家小孙子却突然跳出来说:“对不起爷爷,时代变了。”

也许那时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心碎!

可时代在进步,落后的东西总会被新的好的技术所取代。

就好像老司机都在坚持的手动排挡一般,不论你说它再好,如今在市场上,也很难再找到手动挡款的新车了呀。

心碎!

不过说了这么多,蓝牙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别着急下结论,还是拿数据出来比对再说吧。

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普及

在最开始,我还是重新对蓝牙的技术做一个系统性的解释。

知识枯燥乏味,堪比老太太的裹脚布。

所以为了照顾性子急的读者,这里笔者我先给出结论:

自从蓝牙进入4.0时代后,aptX HD技术让蓝牙在音质传输上超越了传统CD。

CD1.0彻底败北成了不争事实,没必要再洗了。

可CD2.0,也就是24Bit的高清CD长篇战力依旧,相当能打!

量化精度

好了,说到这里,笔者引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Bit量化精度在数字音频中的作用。

摘录百度百科的简单科普:

量化精度参数: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少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比特率与音频压缩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质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翻转

Emm……是不是一脸懵逼?即便看了这个解释,依然没有明白其中的含义?

是啊,笔者给身边几个人念了下,大家也给出了一样的答案。所以我还是展开来解释一下,所谓“量化精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首先,如果你想要得到一段高保真的声音,就要先将之无损地录制下来。

而录制声音时,我们通常会使用两个关键性的参数:1,采样频率,2. 量化精度

采样频率针对的是每秒钟采样的数量,用Hz进行表示。由于通常人耳的听音极限是20-20kHz,所以理论上只要采样频率超过这个数值时,我们就能录制出所有人类能感受到的声音。按照奈奎斯特采样原理:“对原始信号进行特定频段采样,只要采样频率大于或等于最高频率的2倍,采样信号就能无失真地精确还原原始信号。”故而通常采样频率都在44.1kHz。

而量化精度参数的高低,则是对于声波“振幅”切割的数量。大家都知道,声是以波的形式连续存在的。我们如果对其进行切割,就会让声波出现断续。每一个Bit之间的连接出现跳跃,就会让声音变得极其不自然。所以只有当每一个波频的切割点超过16个(16Bit),我们才能保证在理论上实现人耳无法再区分出差别的高保真录制。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3)

1-16Bit精度下,声波的还原状况。

但理论终归还是理论。

实践中发现,由于录音和播放设备存在的底噪,实际上往往还会有2-3Bit的精度会被消耗掉。

假设以上情况出现,那么实际播放的音频结果,既定的理论信噪比就会下降,实际的录制结果能剩下的也仅有80DB而已。

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大型交响乐以及电影音频的录制中出现,对现在电影想要展现的宏大世界观很受影响。

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24Bit精度的录制技术便被捧上了神坛。既然我们的采样频率要提高到人耳听音极限的两倍以上,那么采样精度也一样做到两倍不就万无一失了?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4)

对的,这是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实际的结果也是成功的

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出现了,那就是使用92kHz,24Bit录制的音频文件体积等比增大,60分钟的音频数据文件就有1GB之多。

这是个大麻烦,因为在技术刚刚出现的那个年代,并不是所有设备都可读取24Bit音频文件的速率。

所以为了保证广泛的应用性,不少CD出品方在完成了24Bit音频的合成后,仍是将之压制成了16Bit的格式出品。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5)

压缩造成了音损,但这也是个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你不能保证所有家庭都能拥有48x的高端光碟机。

这一点笔着就深有体会,记得上学那会儿头铁去买了24Bit的盘,放在家里8x的机器上推。结果光盘转了超久,最后还是“Error”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想阐述一个问题:文件读取速率会影响音乐的听感,那么文件信号传输也同样如此。

蓝牙就是明显的例子,超高的连接自由度与物美价廉的成本优势下,她也有着明显的问题:信号传输的速率极低。

传输速度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6)

直到现在的5.0时代,蓝牙的传输速率在理论上也只有24Mbps(3MB/S)而已。这还是理论上的,在实际的使用中仅能达到理论峰值的十分之一。

不过从数据上看,215Kb/S的传输速度,似乎已经比48xCD机150Kb/S的速度要快了。

但无线传输的协议与读取光碟不同,TCP协议的限制,让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带宽,才能准确将文件信息从Rom中传输到无限设备上。

TCP协议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7)

这里稍微解释下TCP,这是一种常用的互联网文件传输协议。

TCP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将一个文件分割成无数小块,并对相应块区的内容进行编号。接收方收到内容后,会通知发送方哪些编号已完成接收。对于接收方没有收到的编号,发送方会再次进行传输直到对方确认收到。与此同时,发送方还会对接收方返回的编号进行校验,如果校验码出现错误,也就表明接收方受到的文件与源文件并不一致,需要删除并重新下载。这种机制完美解决了文件“丢包”的问题,能够确保你下载的文件和源文件保持100%的一致。

但真的能做到吗?

能得。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发送了一段“952723”的内容让接收方下载,那么其实对方需要的文件只是“9527”这四个字节而已,“23”是校验码,意思是9 5 2 7=23。当接收方下载了相应内容后,便会使用校验码对文件进行校验。如果前面四个字符的总合不等于后面两个字符,则可以直接认定内容损坏。

当然,实际的TCP协议算法要远没我举的例子这么简单。我只是想说明,在反复封包的发送与校验过程,让传输所需的带宽远比直接读取要大。如果音频使用的是Wifi环境,那么根本不用再去考虑带宽的问题。而蓝牙这仅有300KB/S的传输速度,在不省着点用就不行了。

SBC协议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8)

于是乎,蓝牙修改了音频传输的协议,使用了特有的信号传输协议:SBC协议

这种协议的优势就是传输的效率高,也不会再去校验传输信号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当蓝牙连接不稳定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断断续续的。

不过,当SBC协议建立之初,对声音品质的压缩是粗暴且极具破坏性的。可怜的音频信号被无情地摧残后,再通过耳机内劣质的功放还原成模拟信号。

那声音的酸爽程度,估计10年前初尝禁果的那批人都被听吐了吧?

好吧,说到这里我不如用这款摩雷的赫格塔雷音响来举个栗子: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9)

这是现在一款很流行的Hifi蓝牙音响,拥有两个1英寸的中高音单元,以及一个6英寸的低音单元。

摩雷几乎把所有拥有的专利技术都融入了进去,做到了36-20kHz的频响范围以及平均102的信噪比。

数据看起来,音响的质量很不错。

可如果它出现在十年前的蓝牙科技初期,那么劣质的蓝牙信号会完全限制它的发挥。

不论你是16Bit的高清音源,还是24Bit的超清音源,SBC都会强行将之压缩到劣等MP3的等级。

就这种音源别说是赫格塔雷,你就算端一套百万级的有源设备来推,那放出来的也一样都是垃圾。

这也不能怪蓝牙,因为最初蓝牙耳机的作用还是接听电话。

音质好了,通话就会有很严重的延迟。为了保证通话质量,音质就只能变成这样。

可听着垃圾,不吐才怪!

笔者我也是十几年前最早想玩蓝牙耳机音响的那批人,也是抱着马桶吐得最惨的人之一。

那个年代的我还没啥钱,好不容易剁手买了个蓝牙耳机,怎么可能舍得丢?!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10)

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为止,还有无数人谈牙必喷的原因。你也别生他们的气,因为这些老烧或许才是真正替你尝了螃蟹的老前辈。

只有向我这种,吐了还能继续上席开吃的铁头,才真的能一步步走过来,最终见证到蓝牙音响的成功吧?

是的,蓝牙成功了。

可我想说的,并不是它成功打败了无源系统。

而是随着aptX的出现,蓝牙无限音频技术终于长大了。让他成为了真正能独当一面,为更多消费者提供Hifi级音质的优秀产品。

AptX核心算法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11)

和TPC、SBC协议一样,AptX是一套基于SB-ADPCM音频压缩算法。最初用于专业的音频与广播领域。具有实时性、音质无明显下降且信号延迟极低的特点。通过aptX压缩的音频文件,几乎都能无损的重新解码。

什么?

你说不可能几乎无损?因为你买的蓝牙音响/耳机,音质听起来比进了嘴的沙子还粗糙?

好吧,我先不评价这么说的人,是不是正方代表嘴里的云金耳或者假金耳。笔者是个喜欢用数据说话的人,咱直接上数据:

音频带宽(44.1Khz 16Bit高清音频文件):

CD:2.304Mbps

蓝牙4.0/5.0,aptX系统:1/2Mbps,(解压后音频带宽:>2.304Mbps)

信噪比:

CD读取的16Bit,44.1kHz音频文件,可实现的平均信噪比为:96DB(小数点四色五入后)

经由aptX系统压缩并还原的16Bit,44.1Khz音频文件,可实现的平均信噪比为:96.32DB。

看到了吧?

2015年8月,当Apt-X算法被美国高通收购,并投放入蓝牙音频市场后,整个音响的游戏规则就被改变了。

蓝牙,这种无线连接的技术也能还原出CD级的Hifi音质,整个行业便都不再需要去拘泥于各种线材以及模拟的信号衰减了。

在芯片技术爆发性发展的当今,小型化的前端系统完全可以被藏进音响的箱体里。再加上蓝牙接收模块,我们只需要一根电源线就能让音响发出最优美的声音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12)

我还是拿摩雷赫格塔雷来举例子:

没有多余的线材,无需在家装之初便去考虑音响的布线问题以及线材之间的信号干扰问题。最重要的是,它支持TWS无线立体声技术,也就是说,两只音响完全可以在没有线材的情况下实现2.0声道的立体声效果。

这样看起来不简洁,不养眼么?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13)

何必像个老烧一样搞出那么多臃肿的设备,最后还会被家人、朋友和亲戚质疑?

争议

当然,实现归实现,aptX支持的蓝牙产品,在当年还是饱受争议。

压缩和解压的过程肯定会造成音质缺损,即便音频播放数据能达到CD级别的要求,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损失掉的音质部分也无法再还原了

是的,这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

只要老烧能抓住这个点,就算你蓝牙的忠实追随者再伶牙俐齿,也是百口莫辩。

可这微弱的优势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在高通收购aptX的两年后,升级版的aptX HD算法发布了

而也就随着这崭新战力的出现,普清CD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荡然无存

aptX HD支持24Bit音源文件的实时传输,并且还原后的信噪比可达到惊人的120DB

就沃德天!

24Bit,120DB!

就光这两项数据,相信就已经能让所有16Bit的信徒们闭上嘴。

虽然说老烧这次依然还能拿“解码后的音质肯定会有所损耗”这个理论坚持自己的看法,可16Bit就已经是大部分人的听觉极限量化精度

即便音质有所压缩,不可能完美的还原出来,那它也绝不会比16Bit的源文件差吧?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14)

或者蓝牙这边再多退一步,压缩还原的音质损失了不少,仅剩下了16Bit文件的品质。

可那又怎么样?

超过人耳听觉极限的体感声效,本来也无法被一支耳机或者桌面蓝牙音响还原出来。音响又不是非得做老烧的生意?产品线毕竟越丰富才越好?

毕竟用户听不见蝙蝠叫声,似乎也没什么损失!

所以说,在音箱当中的核心关键是喇叭吗?是功放吗?是前端吗?是线材吗?

是,这些都很重要。可还有一个大家都忽略了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固件中的核心算法。

来,跟我一起默念三遍:核心算法YYDS!!

结论

所以,就像互联网2.0、3.0的时代一样。从长视频到短视频再到现如今热火朝天的元宇宙,互联网公司都在为一条新赛道的出现而布局。

音响厂商也一样,例如文首提及的世界级名牌大厂之所以都在推出自己的蓝牙音响生态,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有远见的业界顶流们早就已经看到了蓝牙的未来。

而且它们对目前蓝牙的定位也颇为精准,这不是吹毛求疵的老烧们需要的产品,而是为了让更多白领小资加入发烧行列的产品。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15)

所以即便是如宝华韦健这样的顶流品牌,旗下的蓝牙产品价格也能叫人眼前一亮。

还是拿摩雷的赫格塔雷举个例子,它们在蓝牙市场的布局有些晚了,没有地盘优势,就只能在价格优势上杀出一片天。

摩雷赫格塔雷,在继承了该品牌音响的所有高端技术外,更是将价格压低到了3000元以内。

36-20kHz的频响范围,103DB的信噪比,这明显使用了了aptX HD解码算法的技术参数,放在无源的CD音响系统上,没个十万块估计下不来吧?

但后来者为了能在市场上抢占到一点优势,价格不再压低一点,怎么在这片名品众多的市场上杀出血路?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16)

当然,CD系统的十万块现在花得还是值的。

我在之前的结论中说过,24Bit精度的高清CD仍有着不小的优势。压缩还原会损失部分音质,虽说损失的程度已几乎可以被忽略了,但有损就是有损。

抛开线材质量、线路之间的干扰等因素,理论上高清CD的音质确实仍要比蓝牙高出一块。只不过为了音质,你就要忍受臃肿线材为你带来的烦恼。

要么选音质,要么图个方便。

见仁见智,没有绝对的正确,也不必须要求谁顺应潮流。

总之,这场持久战打到现在,无源蓝牙系统确实取得了傲人的战绩,而有源系统似乎也并未伤筋动骨,依然坚守住了自己最重要的阵地。

但笔者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汽车从手动到自动,现在又开始了向无人驾驶逐步发展。

音响也是一样,传统老旧的技术被新的科技所取代也是必然的结果。

当然归其根本,革新的初衷也是源于人类勇于探索前行的优秀本质驱使,只有勇敢接受新的事物,才终将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新的蓝牙技术将会完全取代传统线材。

也或许,另一种更新颖的(诸如量子通信、脑电传播音乐啊这种科幻的玩意儿)解决方案会突然蹦出来。然后将连带传统无源音响在内,把市场上的所有音响全都给揍到体无完肤。

总之到那个时候,即便是当下鼓吹蓝牙的人也将咬牙选择接受。

否则我们的儿女、子孙绝对会面带嘲讽的开口向我们说道:“爷爷,你还在玩那些老古董吗?抱歉,时代已经变了,你们也已经老了。”

蓝牙音箱有源的好还是无源的好(无源音响的败北)(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