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那些各种恐惧症的朋友,

想不怕死,拿出不怕死的样子来!

文,王彦辉

有朋友提问:我很怕死怎么办?每天活在恐惧中。

这种情况是一种焦虑,或者是对事故的不确定性有过度夸大危险的心理,或者是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有过度夸大危险的心理,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恐惧,本质上是对死亡的担心。

谁能不怕死。有记者采取临危不惧的救人英雄,问道:“你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是怎么做到不害怕的?”救人英雄说:“我也害怕,但救人的迫切促使我忘掉害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谁都怕死,这是人的生命本能;爱惜生命,是每个人内心最深的潜意识愿望。除非,当一个人面临巨大痛苦、生不如死时,才会有终结自己的想法。

如何克服恐惧心理这3点就如同利刃(那些各种恐惧症的朋友)(1)

有统计说,2017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了75岁,中国人203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是80岁。无论怎样的期待,人生总有寿终的一天,我们总绕不过如何看待和对待死亡的话题。

事实上,生活给了我们很多触动和思考生与死的机会,比如长辈、亲人、同事的离世,都会提醒我们去思考自己。

2018年离世的名人有单田芳、李敖、李咏、金庸、二月河、霍金、老布什、安南……2019年离世的名人有李鹏、林清玄、希拉克、叶选平、穆加贝……

如何克服恐惧心理这3点就如同利刃(那些各种恐惧症的朋友)(2)

无论中外政要,还是明星巨富,生命总有走到尽头的那一天。就个人而言,无论怎样推迟,总要面对死亡的痛苦的那一天。这是生命的宿命,不可撼动的自然规律。无论你怕或不怕,这种规律始终是存在的。

成语杞人忧天说的是,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因此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他担心天塌下来,于是整天无所事事处于惊慌之中,可是天也没塌下来,这一天天的不是浪费了吗?如果真有一天塌下来,我们也没办法解决,那就任它去吧,做好现在该做的事就得了。有人说了,如果有一天塌了我们现在做的一切不都白费了吗?是啊,可是我们也就不存在了,还为谁担忧啊?

如何克服恐惧心理这3点就如同利刃(那些各种恐惧症的朋友)(3)

人的死亡就像杞人所担忧的天一样,死亡没有来临时,就做我们该做的事;死亡来临时就勇于承受吧,因为我们已经尽力了。

当我们想通了死亡的不可改变,就不再为死亡而恐惧,转而去想这一生该如何度过,该怎样不枉费来此一生?

死亡不可预知,生命仍可把握。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呢?

如何克服恐惧心理这3点就如同利刃(那些各种恐惧症的朋友)(4)

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爵士说:“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几百年来,这段话引发了多少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给予多少人以智慧的启迪。

著名作家二月河去年离世,他曾说:“人生就像抛物线,弧线下落的过程也是很累的,太阳该落山就落山,这就是我的历史人文观念,我现在就是尽量让这下落弧线画得完美一点。”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如何克服恐惧心理这3点就如同利刃(那些各种恐惧症的朋友)(5)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名人和伟人关于生与死的表达也许对常人来说有些高大尚,但内涵却是真挚的。做为平常人,也许为国为民的高度还达不到,但我们可以为自己、为家人做出努力吧。把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就是最有意义的事。在有生之年,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不给人生留下遗憾,如此这般,又何必在乎生命的长短呢?

如何克服恐惧心理这3点就如同利刃(那些各种恐惧症的朋友)(6)

每个人追求的幸福和满足各有不同,层次也不同。志向高远的人,也许未能完成自己的宏大梦想,但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就是值得尊重和意义重大的。追求的过程也是享受人生,享受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为梦想投入地奋斗了,无论哪一天是生命的终点,都应该毫无遗憾,都应该骄傲地笑对生死。

有的人生活目标低一些也不要紧,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小梦想,丰衣足食也好,有房有车也好,“老婆孩子热炕头”,追求自己的幸福,就是享受自己的生命。既有利于个人和家庭,又无害于社会与国家,如此人生,也值得称道。

如何克服恐惧心理这3点就如同利刃(那些各种恐惧症的朋友)(7)

只有早一天看透死,才能把生过的更理性、更有意义。古语说“今晚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这并不是人生的悲观主义,恰恰是对人生清晰和现实的认识。

父母自有父母的命,儿孙自有儿孙的福,一切都没必要过于担忧。唐山地震留下的孤儿也能成为国家栋梁,失去独生子女的白发老人也能安享晚年。“从生到死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

如何克服恐惧心理这3点就如同利刃(那些各种恐惧症的朋友)(8)

2017年初,79岁的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发表给儿子儿媳的公开信,提出对自己后事的交待,声明支持安乐死。琼瑶在信中说,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不论什么情况下,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最后的急救措施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

生死大事,不能不思,不能不想,只有真正的悟透,才能不再恐惧,才能更现实和理性地面对当下的生活。人生之短,唯有奉行理性、简约、努力、创享的精神,活出人生的精彩,才不负苍天大地带给我们的生命能量,不负这灿烂如花的生生世界。

【原创说明】本文系飞扬心理王彦辉老师原创首发,欢迎评论转发,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