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再次读苏轼的这首《蝶恋花.春景》,内心为之一颤,仿佛平日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一改常态,合着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一般。
有一种柳永的婉约,又带有几分灵动的情趣,于些许伤感之中,散发着淡淡的欣喜。
在这一瞬间,春日的唯美,随着这墙外行人的笑声,渐行渐近,又戛然而止,徒留东坡一人在墙里“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触景生情,作者的视线从一棵杏树开始: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儿褪去了鲜红的颜色,显得十分憔悴,然而,在这片衰残的景色中,青杏已经开始长出来了。虽然还小,却充满了生机活力。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
这里仿佛有种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即视感。
在这花飞花谢之际,又目睹了旧燕的归来,怎能心生不生热爱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青杏转向更加广阔的空间:此时此刻, 燕子已经归来, 田野里, 溪水上, 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乡野人家也被碧绿的溪水环绕, 无比宁静和谐呀!
颇似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之意境深远。
但在这春色将阑之际, 却又不给人以伤春之感, 反而处处充满生机 ,既热闹又宁静,让人回味无穷。
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经典之句来了。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柳絮飘飞 , 给刚才的美景增加了朦胧,给人一种雾里看花 、似有还无的感觉 。
该句的“芳草”其实源自屈原《离骚》的“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大意说:“屈原你何必只知道怀恋故国,何不远走高飞呢?”
此时的苏轼,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这两句话既有对枝上柳絮被春风吹落得越来越少的无可奈何,有身世如柳绵漂泊不定的伤感,又有天涯无处不芳草的欣喜旷达之情。
跌宕起伏的手法,把深致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引起深深的共鸣。
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然后画面一转,进入了另一个维度。
“墙里秋千墙外道”,简单的一句话,好像是一幅速写,既写了所见,也写了所听所想,令人顿生疑问和联想。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词中的主人翁终于出场了!
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
四、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佳人不见令人愁,可是,这位佳人压根也不顾外面的行人,仍然欢声笑语。如果她知道墙外的行人对她的痴情,她又会如何呢?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给读者留下了弦外之音。
行人痴痴地长久地站在外面,任凭里面欢声笑语一直到悄然无声。
痴情的回报却只是:“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语气流转,声情回环往复,在淡淡的感伤、烦恼之中,又有了些许的旷达和乐观。
此处戛然而止,朦朦胧胧之中让人浮想联翩。
五、写在结尾
杨万里在《春晓》之中也道出了类似这种艺术与审美的真谛:
“不能开窗索花笑,隔墙花影也欣欣”,墙里的佳人,不就是如花美眷吗?
一首小词,把农村风光、怀才不遇、儿女之情、羁旅漂泊、生活哲理等等景物和情理,表现得如此曲折动人,既清新,又含蕴,既深婉,又旷达。
难怪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会这样评价苏轼:“‘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