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中,我们介绍了随侯珠的传说,并且探讨了随曾之谜,确认了随国就是曾国。

既然曾侯就是随侯,那么如果我们在曾侯墓葬中找到宝珠,有没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随侯珠”呢?刚好,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战国蜻蜓眼玻璃珠。经检测,不但有本土生产的铅钡系珠子,甚至还有舶来的西方钠钙系珠子(中国玻璃最初是为模仿玉石,采用不透明的铅钡玻璃;而西方玻璃则是模仿青金石或绿松石,采用透明度较高的钙纳玻璃)。看来东西方贸易开始得远比我们想象的早,而且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自己独特配方的玻璃制造工艺了。

曾侯乙墓出土最大的什么(曾侯乙墓之宝战国蜻蜓眼是否解开随侯珠之谜)(1)

曾侯乙墓出土蜻蜓眼

曾侯乙墓出土最大的什么(曾侯乙墓之宝战国蜻蜓眼是否解开随侯珠之谜)(2)


何为蜻蜓眼?蜻蜓眼是“眼睛文化”的产物,这种文化发源于西亚或印度,人们相信眼睛可以辟邪。这些玻璃珠上面有一圈套一圈像蜻蜓复眼的眼圈纹,或凸起或剔刻,颜色丰富,因而得名“蜻蜓眼”。“蜻蜓眼”玻璃珠是埃及的一大发明,最早的标本为埃及公元前1400年—前1350年的一串项链。在古代埃及,蜻蜓眼是一种护身符,不同的图案和纹理象征着不同的寓意和法力。在中国,则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了。

曾侯乙墓出土最大的什么(曾侯乙墓之宝战国蜻蜓眼是否解开随侯珠之谜)(3)

战国蜻蜓眼玻璃珠出土地点基本都分布在长江流域上游支流、下游荆楚及陕西、山西、山东等范围内的富庶诸侯国,如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末1号墓随葬“蜻蜓眼”玻璃珠;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末270号墓随葬“蜻蜓眼”玻璃珠;甚至连远在云南滇文化分布区的李家山春秋晚期22号墓,也出土了六棱柱形琉璃珠。

曾侯乙墓出土最大的什么(曾侯乙墓之宝战国蜻蜓眼是否解开随侯珠之谜)(4)

江陵九店楚墓出土战国蜻蜓眼

再来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随葬的战国初“蜻蜓眼”玻璃珠,该墓里有173颗西方生产的玻璃珠串,其中一串为典型的“蜻蜓眼”玻璃珠…….仅随葬于王公贵族墓,说明蜻蜓眼在当时是稀有珍贵之物。

可能有人会想玻璃而已,有何珍贵? 玻璃,中国古代称“琉璃”、“料”(明清时期北京流行的称谓)、“罐子玉”( “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明·曹昭《格古要论》)、“药玉”(源于《穆天子传》,顾名思义即如熬药般烧炼出来的象玉一样的东西,晋代郭璞的注释为“今外国人所铸器者亦皆石类也。按此所言,殆今药玉、药琉璃之类”)。在汉以前,玻璃绝对是一种奢侈品,因为原材料的获取和工艺的复杂都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西汉恒宽编纂的《盐铁论》中说:“……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

我们都知道,跟那些中原大国相比,随国或者说曾国并不算大,可是在曾国墓地里,却常见丰富的青铜器和其他珍贵遗物,彰显出曾国的富庶。因此,也有学者推测,曾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蜻蜓眼珠子的出口。

曾侯乙墓出土最大的什么(曾侯乙墓之宝战国蜻蜓眼是否解开随侯珠之谜)(5)


既然玻璃珠源自西方,它是怎么来到中国,又发生本土化的呢?据著名考古学家林梅村先生统计,西域和中国“蜻蜓眼”玻璃珠出土地点自西向东为:

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中亚)的斯基泰古墓———新疆轮台穷巴克古墓———山西长子牛家坡———山西太原赵卿墓———山西长治分水岭———河南洛阳中州路———河南郑州二里冈———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林教授认为,“根据这些出土地点,完全可以复原一条从古波斯中心到长江流域楚国的交通路线。基本上可以认定,这些玻璃珠是由活跃于中西亚的商旅或游牧民族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由于受到贵族阶级的追捧热爱,中国的工匠们开始尝试研制“蜻蜓眼”,但中国人采用了自己独特的方法来制作,不仅原料和助燃剂等配方与西方不同,在工艺和美学设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甚至原创出了方形蜻蜓眼珠子和蜻蜓眼管子。

曾侯乙墓出土最大的什么(曾侯乙墓之宝战国蜻蜓眼是否解开随侯珠之谜)(6)


在秦统一的过程中,不少传统手工艺都在此中断,而蜻蜓眼的装饰工艺在中原地区彻底消失,只留下随侯珠的传说。不过这里并非无懈可击,把蜻蜓眼推测为文献记载的随侯之珠,终究有很大的推测成分。传说中可以媲美和氏璧的珍宝到底是不是当年风靡王室的蜻蜓眼?是进口的还是本土的?运用了怎样的工艺?只能期待未来的考古挖掘给我们更加准确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