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最奇葩的人(一生来福州不下30次)(1)

唐杰忠和姜昆在福州探望“师爷”。陶庆春供图

福州新闻网6月20日讯(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顾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18日逝世,享年84岁。

唐杰忠与福州缘分颇深——生前不下30次来到福州,他艺术生涯中第一场关键演出是1959年与恩师刘宝瑞在福州慰问解放军战士;30多年前,唐杰忠带着福州市文工团(福州歌舞剧院前身)曲艺演员在福建各地举办“笑的晚会”;1992年,刚过完60岁生日的他来到福州,与晚报记者畅谈老年人如何穿衣打扮;71岁时他在福州最后一次公开亮相,与晚报记者一起探讨相声事业的发展……

刘宝瑞带着他从福州起步

被誉为“单口大王”的刘宝瑞是唐杰忠的师傅,唐杰忠相声生涯的第一场关键演出,是1959年跟着刘宝瑞在福州慰问解放军战士。

唐杰忠曾告诉晚报记者:“我自幼喜爱相声,对马三立、侯宝林等名家的作品百听不厌。最使我着迷的当属刘宝瑞先生。那时没有电视,我只能抱着收音机聆听、学习。1958年我被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派到中央广播说唱团进修,成了刘宝瑞的学生。”

1959年夏季,唐杰忠陪刘宝瑞到福州、泉州、莆田、厦门等地慰问解放军指战员。为了提携唐杰忠,刘宝瑞除了说单口相声,还为唐杰忠捧哏,每天至少3场,下场后还要为唐杰忠说“活”。

唐杰忠提到:“刘先生多次教导我要全面锻炼,既要学‘逗’,也要学‘捧’。相声里大部分的包袱都是用‘捧哏’艺术技巧给翻出来的。如果‘捧哏’包袱翻不好,‘逗哏’艺业再强,包袱也出不来。正是经过先生为我‘捧哏’的磨炼,才为我以后和马季、郝爱民、姜昆3位名家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曾与福州曲艺演员组团巡演

现在的福州人大都不知道,34年前,唐杰忠为了帮助福州市文工团的曲艺演员提升士气,在中国广播说唱团蔡副团长的带队下,与姜昆、李文华、郝爱民等人来到福州,一方面在于山办相声讲座,另一方面与福州市文工团的曲艺演员组团,在福建省体育馆和福建各地市举办了长达数月的“笑的晚会”巡演。

陶庆春是相声表演艺术家陶湘九的儿子。说起福州市文工团的陶湘九,上世纪50年代就已是全国闻名的笑星,侯宝林大师尊称他为“三叔”。上世纪50年代末,福州是海防前线,从全国各地来了不少解放军战士和技术工人,为了让这些听不懂福州话的外地人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节目,中央从北京、山东调了一批优秀的曲艺演员到福州,其中包括陶湘九。

改革开放后,相声艺术在全国发展很快,那些福州市文工团的曲艺演员也想有所作为,于是唐杰忠和姜昆等人来到福州联手策划了晚会,目的是想扶持福州的曲艺事业。陶庆春现在还记得那时唐杰忠等人一

到福州,就去看望“师爷”陶湘九。

唐初最奇葩的人(一生来福州不下30次)(2)

2003年唐杰忠最后一次到福州公开表演(资料图)。记者 黄立新 摄

退休后尽情享受“秋之美”

唐杰忠的生日是9月14日,1992年9月刚过了60岁生日的他来到了福州,晚报记者采访了他。唐杰忠说:“大家都说我是‘笑佛’,我是个天生不知愁的乐观派。今年我已到了退休的年龄,来福州的前几天,我在北京寓所整理相册,意外发现我的艺术生涯反映在穿衣打扮上很有趣,用句顺口溜概括。那就是40年代补丁香,50年代套长衫,60年代爱武装,70年代的确良,80年代配西装,90年代穿花裳。”

记者记得当时采访唐杰忠的时候,他身穿一件带暗花的红格衬衫。交谈中,他说:“福州我来了十几次,还没发现一家中老年服装专卖店,不知怎的,设计师设计服装第一服务对象总是年轻人。我想人生应该像季节一样,既有春的蓬勃生机,也有秋的成熟艳丽。我将退休后的生活叫做‘秋之美’。”

唐杰忠称:“不是我爱穿花衬衫,实在是老年人的圆领套衫太土气!老年人在这社会生活中如把自己修饰得漂亮一点,往往成为飞短流长的舆论中心,好在我听惯了观众的各种评价,所以能脸不红心坦然。我想通过媒体,劝老姐老哥们,舒舒畅畅地追求‘秋之美’,惬意地玩,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

对相声艺术有无限的留恋

在艺术圈中,唐杰忠是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本世纪初,艺人参加综艺活动开始流行带经纪人,记得当时有人对唐杰忠说:“你也可带经纪人。”他的回答是:“我没有那么娇贵,一个人足矣。假如让我带一个人,我想带一位徒弟,近年来我收了20多名弟子,有机会想带他们出来参加演出。”

自2003年2月相声大师马三立去世后,中国相声界名气和辈分最高的要数马季、唐杰忠等人。当时有人以《相声死了》为题在网上发表帖子……

印象中2003年3月,唐杰忠最后一次到福州公开表演。由于飞机误点,他进入东南卫视演播厅时已是下午3点多了。当记者们上前采访时,平时对记者十分友善的唐杰忠忽然严肃起来,他说:“现在相声界七七八八的议论非常多,我已退休多年了,不想掺和进去,请你们谅解,谢谢你们对相声的关心。”

眼见采访无望,记者们有些不甘,请唐杰忠拍照留念,这回他爽快地答应了。晚报记者多次采访过唐杰忠,当晚与唐杰忠单独聊天时,他不禁叹了口气:“10年前没了侯宝林,现在又走了马三立,相声确实面临困境。现在全国相声在册演员不到500对,相声专业作家非常少,成器的估计不到50人。传统的相声一般都要十几分钟,可电视台现在要的相声只给你七八分钟,怎么演?相声目前显示出没落的颓势在曲艺界其他形式中早已存在,我觉得曲艺界一系列问题要串起来看,不仅仅是相声单个领域的难题。”

□人物链接

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于18日21时29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唐杰忠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相声表演艺术家,曾和马季、郝爱民、姜昆搭档,代表作品有《友谊颂》《父与子》《虎口遐想》等。

唐杰忠1932年9月生,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少年就读沈阳时即学说相声。1949年参军做部队文工团团员。1964年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1974年开始与马季搭档,合作演出了《友谊颂》《新〈桃花源记〉》《海燕》《高原彩虹》等相声,蜚声全国。后与郝爱民搭档,推出了《彬彬有礼》《父与子》《英雄启事》等作品。1985年开始与姜昆合作,表演了《虎口遐想》《电梯奇遇》《学唱歌》《着急》《重大新闻》等作品。

唐杰忠的捧哏朴实憨厚,儒雅自然,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合作伙伴的特点及时调整表演风格,能够与每一位逗哏演员配合得严丝合缝。他创作了很多反映新中国建设改革和普通人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作品;他继承了传统相声,又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儒雅、清新的风格,为群众所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