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排版:楠哥

宋朝有“顾赵氏”吗?……没有,宋朝没有冠夫姓,所以知否里,明兰也不能叫康姨妈为康王氏……

南北朝顾氏后代(顾赵氏康王氏宋朝没有冠夫姓)(1)

其实冠夫姓在我国的历史并不远,想做顾赵氏和康王氏只需要穿越到清朝或者民国即可。

我国姓氏制度的启蒙是在先秦时代,不过要清楚的是,姓是姓,氏是氏,姓就是祖辈传下来的,比如咱们现代人的姓,基本都是跟随父母的姓,没有说我随便取一个的。

而氏,在古代,可以是封地的名字,也可以是你的官职,也就是说,氏,是男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象征。

南北朝顾氏后代(顾赵氏康王氏宋朝没有冠夫姓)(2)

所以古代有同姓不通婚的传统,怕小两口是同一个祖宗,不得不说先秦时期的古人还挺有智慧的,只是到了后来,这智慧都抛弃了,特别是皇室,近亲结婚遍地开花,楠哥前几天看新闻居然还有表哥表妹结婚的,还都是大学生,感觉学都白上了。

拉回来,《通志·氏族略》说:“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意思就是同姓不结婚,氏是来区别贵贱的,男子才会有氏,女子只称姓。先秦的女子称呼一般是这个组合“X+姓”。这个X可以是自己在家中的排行,用伯(孟)仲叔季来代替,比如孟姜女,她不是冠夫姓,不是老公姓孟,孟代表她是家里的老大,姜是她的姓,所以叫孟姜女。

南北朝顾氏后代(顾赵氏康王氏宋朝没有冠夫姓)(3)

而有一些厉害的女性,死后有谥号的,就会把X替换为谥号加上姓,比如文姜、贞姜。文和贞,是两位姜姓女子的谥号,

后来呢,这个X还可以是国家的氏,比如你是从齐国嫁出去的姜姓女子,就可以称呼为齐姜。可以发现,先秦时期,并没有冠夫姓这一说。到了汉朝和南北朝呢,女性的地位还是可以的,而且都是贵族联姻,更没有冠夫姓这一说。

南北朝顾氏后代(顾赵氏康王氏宋朝没有冠夫姓)(4)

后来从不断发掘出的古墓上的墓志铭可以看到,一直到明朝,女性基本都有自己的署名权,没有冠夫姓,冠夫姓真正起源,是在清朝,清史稿等清朝史书中,是最早发现冠夫姓的,那时候记录已婚女性,开始出现刘王氏、赵张氏、何钱氏等。这种冠夫姓模式,一直流传到民国,1929年国民政府还规定,女子嫁人,要冠夫姓,男子入赘,要冠妻姓,总之要成为一家人,必须一个姓。

南北朝顾氏后代(顾赵氏康王氏宋朝没有冠夫姓)(5)

所以顾赵氏和康王氏,只能在清朝或者民国出现。这个小知识点你了解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