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既往史(由黄道文集观黄道革命业绩)(1)

今年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闽北革命根据地和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黄道(1900-1939)同志诞辰120周年。陈毅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

简述既往史(由黄道文集观黄道革命业绩)(2)

黄道是江西第一批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参与组织领导国民革命的优秀革命者,他为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坚持闽赣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卓越功勋,为新四军的组建与东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从《黄道文集》(《黄道文集》编委会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看其不朽的光辉历程与革命贡献。该文集之上编为黄道著述,中编是追忆与怀念,研究论文置于下编。上中下三编聚焦黄道历史性功绩,意在弘扬他的伟大革命精神。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1900年5月21日生于江西省横峰县姚家垅。他幼时在家乡念书。1917年起黄道先后就读于上饶鹅湖师范、鹅湖中学、南昌二中。1919年下半年,正在南昌二中读书的黄道、袁玉冰等8名进步青年,因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战斗洗礼,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

鄱阳湖社以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这是五四运动后,在江西南昌成立的首个进步社团。后感这个名称无法体现团体的宗旨、反映社员的追求,所以在1920年12月更名为“改造社”。第二年的1月1日,改造社成立大会在南昌二中正式召开。到会社员9人。袁玉冰报告改造社筹备经过。会议通过的《改造社简章》规定:以改造社会为宗旨,凡能“遵守本社规约、赞成本社宗旨者,经本社社员之介绍、多数通过,得为本社社员”;并决定成立出版部,发行《新江西》季刊。

1921年5月1日,改造社的机关刊物《新江西》正式创刊。创刊号上的《本刊宣言》指出:“发行本刊,就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方法。我们改造社会,先在江西做起,本刊就在江西出版,所以叫他做《新江西》。”该刊为16开本,原定为季刊,但因遭江西反动当局的迫害,不得不一再延期出版。从创办到1923年1月15日的一年半时间里,总共出了三期。在《新江西》的创刊号上发了黄道两篇文章:一曰《难道女子不是国民吗?》,二曰《署假期中之杂感》。在第一篇文章当中,论广州女子参政运动,黄道认为女子参政的益处主要有三:一、女子心细——无论办一件什么事,办事的人若能细心,那事没有办不好的。二、男女两性可以调和——男性刚强,富于决断;女性温和,富于审慎。男子做事,多鲁莽,女子做事多犹豫。男女共同做事,可以互相调和。三、女子参政运动可以打破数千年来男尊女卑的恶习惯,实行真正的平等。他在文

尾高呼“希望江西的姐妹们,不要死气沉沉,仍旧站在被征服的地位,要振起精神来做人!”。第二篇文稿的杂感之一,“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求学的目的,是在做官。……我有好几位同学不愿出外求学,情愿做些无聊的事。他们说:‘现在比不得清朝,有科举,可以希望功名;那功名大的,就可以做官。现在呢,横直总不过一个毕业生。还不是坐在家里,同我们一样。’”黄道在文中感叹道:中学和小学毕业,本来算不得什么事。但是像这些人的话,也算是受了科举制度的遗毒了。青年如此堕落,怎么得了!

1922年秋黄道从南昌二中毕业,回家乡信江中学教书,同时进行革命宣传,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第二年夏天,他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预科,两年之后读教育系本科。

在北师大黄道孜孜不倦地刻苦读书,努力攻读所学课程,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进步刊物。聆听李大钊先生的课程和讲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1923年黄道考入师大不久便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便担任中共北京师大支部书记。他领导的支部有三四十名党员(黄道所在班21人,就有党员4名),和北京大学党支部并列北京最大支部。“黄道同志于1924年加入中共,那时他是北京师大的学生,担任师大出席学联的代表,取得了北京学联的领导地位,我于是年初与黄同志订交,先后不久加入本党,共同努力北京的学生运动、文化运动以及国民革命运动。”(见陈毅写于1939

年的《纪念黄道同志》一文)

1926年3月18日上午10时,北京大学等80多所大中学校和数十个团体1万余名学生和各界群众到天安门参加“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会后举行示威游行,黄道等高举旗帜走在游行队伍前列。队伍游行至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政府门前要求与政府交涉,但无人接见。游行队伍群情激奋,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丧权辱国的政府”等口号。荷枪实弹的政府卫队突然窜进游行队伍向群众开枪射击,造成江西籍的刘和珍等47名爱国青年遇难、近200人受伤的“三一八惨案”。黄道在血泊中爬起,裤脚被打了一个洞。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社会各界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屠杀青年学生的暴行,4月20日段祺瑞被迫辞职。“三一八惨案”后,黄道等被反动当局通缉回江西开展革命工作。

黄道回横峰后按照中共江西地委的指示,秘密召集在国民党县党部的共产党员吴先民、邹秀峰、钱壁、滕国荣、黄球、黄端喜、花春山、李佐韩、项春福等人,组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横峰支部。中共横峰县首个支部建立后,十几名党员分头宣传群众、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开展革命运动。

1926年12月在中共横峰县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县农民协会筹备处统一领导农民运动。全县农民在黄道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建立贫农团、暴动队等革命武装,向土豪劣绅开展清算斗争。不久,黄道调南昌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

南昌起义时黄道和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罗石冰一道全力投身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俩人与前委和周恩来派来的代表刘伯承、聂荣臻等商谈,组织工人、学生、民众、妇女参加纠察队、巡逻队、担架队和宣传队,开展“劳军运动”,捐赠一万余元慰问金给起义部队。起义胜利后,黄道参加了以特别委员会召开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和各省及海外党部代表联席会。联席会宣告成立了以宋庆龄、贺龙等为首的革命委员会,黄道协助财政委员罗石冰做有关工作。

1927年8月底,在赣西地区领导农民运动的方志敏秘密回到家乡弋阳,联络从南昌回到弋阳、横峰地区的邵式平和黄道等人,恢复党的组织,建立秘密农民革命团体以筹备武装暴动。9月,中共弋阳区委和横峰区委成立,分别由方志敏和黄道担任书记。

1928年1月2日,方志敏在弋阳九区窑头村主持召开弋阳、横峰、贵溪、上饶、铅山五县党员会议(即窑头会议)。会议正确分析了形势,确定目前中心任务是土地革命,以地方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决定了武装起义的纲领。会议选举方志敏、黄道、邵式平、方志纯、吴先民、邵棠、方远辉组成中共五县工作委员会,方志敏任书记。窑头会议后,爆发了规模宏大轰轰烈烈的弋横暴动,方志敏为暴动总指挥,黄道兼弋阳暴动总指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赤化了弋横两县,纵横百余里,随后乘胜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弋横起义的影响下,贵溪、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的部分乡村也先后举行起义。弋横起义,为后来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

立奠定了基础。

1930年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利用蒋、冯、阎中原大战之机,积极扩大革命根据地和武装力量,根据地由信江流域发展到整个赣东北,红军也由一个团扩充到一个军,共三万余人。不久,赣东北根据地与闽北根据地打通了,遵照中央指示,将两块根据地合并,成立赣东北省委和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后改称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为主席,黄道任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后担任省委组织部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为了加强对闽北根据地的领导,1931年7月,省委决定派黄道去闽北任特委书记。

其时受立三“左”倾错误影响,闽北红军被调往赣东北组成红十军准备攻打九江,闽北兵力空虚,根据地遭到重大损失。黄道到任后重建红军,成立了闽北独立团并兼任军分区政委。在黄道和黄立贵等同志的坚强领导下打退了数万国民党正规军的“围剿”,保卫了人民政权。到1933年,闽北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包括福建的崇安、建阳、浦城、松溪、政和、邵武、顺昌和江西的上饶、铅山、广丰、贵溪等十数里的广大地域,红军发展到拥有一个独立师和数千的地方部队。闽北苏区达到鼎盛时期。

1933年5月闽北根据地和新开辟的建(宁)黎(川)泰(宁)地区合并成立闽赣省,黄道调任闽赣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4年1月当选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红军长征后黄道奉命留在闽北,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其时敌以十万正规

军向闽北苏区袭来,黄道团结分区委大多数同志,审时度势抑制以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后叛变)为首的“以红色堡垒对白色堡垒”的“左”倾错误,作出撤出苏区首府大安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以武夷山为依托独撑危局,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饿死、冻死、淡死”红军的企图,在1936年4月与叶飞等同志领导的闽东打通组建闽赣省黄道任省委书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经过谈判,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年11月中旬,黄道率领闽北游击队一千二百余人在铅山石塘集中,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奔赴江南抗日前线。黄道率红军游击队以一个团编入新四军,在当时8省15个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中不多见。陈毅评价“这是黄道同志对革命对民族的绝大的贡献”。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在汉口成立。次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移至南昌三眼井高升巷1号办公。当月10日晚黄道到此向项英、陈毅汇报工作,并参加东南分局会议。中央指示黄道留南昌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不久,又担任东南分局委员兼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长。

在黄道的组织推动下,工人俱乐部、省农民工作团、江西省青年服务团、江西省青年救亡协会、省抗敌后援会青年界分会等抗日团体先后成立,《青年团结》杂志、《江西青年》副刊等亦相继出版。黄道筹建了“韬奋生活书店”南昌分店,传播马克思主义与进

步思想。不少爱国青年来到驻赣办事处,要求参加抗日救亡斗争。黄道和办事处的同志热情接待,将之介绍到延安、抗大去,到抗日的最前线去。黄道还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记者,向他们阐述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团结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争取他们的支持。名记者史沫特莱等人,曾住在新四军驻赣办事处采写新闻。为了指导江西军民进行抗日游击战争,黄道应爱国民主人士漆裕元先生之约,用一个月的时间撰写了《抗日游击战的实际知识》一书,著作语言通俗文笔生动深入浅出,从理论实际的结合上精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其中穿插了诸多闽北游击战争的实例。

1939年4月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决定迁往上饶。此时恰遇周恩来同志到东南前线视察,黄道和曾山在浙江金华迎接。在黄道精心周到的安排下,周恩来接见了闽浙赣三省中共领导人。黄道陪同周恩来到上饶、吉安,4月18日在樟树道别周恩来返桂林。黄道在江西铅山河口镇不幸染疾,住进河口大同旅社治病。5月23日上饶集中营特务头子张超派特务黄玉成、吕鹤年买通国民党第三战区重伤院医生,给黄道注射毒药针。黄道牺牲时年仅39岁。人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几本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外,只有一支钢笔、一个木制烟斗和几件旧军装。

(作者 □邓 涛 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