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
对浦东的认识,从电影《股疯》开始。影片最后,潘虹主演的角色开心地搬家,往浦东。那时候,浦东还没有开发。在上海人的心中,浦东是遥远的地方。大家都不愿意去。
浦东看浦西
后来,浦东给我的印象,便是东方明珠电视塔和是科技馆。壁纸一次站在电视塔的上空,俯视黄浦江两岸。看像玩具一样码在停车场的小汽车。游玩上海科技馆,则是另一种体验,那是感受现代科技魅力后的惊叹。它一扫我对于科技馆固有的印象。原来,还可以这样玩!
好像找不到更多对于浦东的描述了。我也从来没有像游玩浦西那样,细细漫步过浦东。除了一而再地登上电视塔,俯视浦江两岸之外,在玻璃层感受一点点小心跳,没有更多。而东方明珠电视塔,几乎是不变的。无论外形,还是内涵,都没有变化。
这一次,女儿决计带我到浦东溜达溜达,不徐不疾的逛逛代表现如今最现代化的金融中心。那就去吧。去之前,在外滩细细观赏了对面。所谓的“三大器”边上,东方明珠电视塔,有一点点温婉的气质。圆圆的球体,柔美而细腻。距离所带来的美感,让直线方块的建筑,不那么生硬了。其实,爱情也好,人生也好,过于清晰的结果,会失却了趣味。
外滩,不只是浦西有。浦东也有。浦东的外滩,虽属新建,在气势上一点不逊浦西。尤其是,在那样的位置和角度看浦西,非常有趣。那幢楼顶开花的建筑物,我现在也不知属于哪家。以前在高架上看过很多次,因为距离很远,有一点点奇怪。站在浦东外滩,却很近了。近得好像与和平饭店比邻。
商业中心里宽敞的走道
我知道,它们不在一起。甚至在高速上看了觉得搞笑的建筑风格,此刻倒觉得不难看了,反而多少有一点点理解设计者的思路。毕竟,能在方案评审中通过的图稿,一定有通过的理由。记得很多年前开始写论文时,有个朋友对我说,“一定要将名字起得让专家看不懂。”我问他为什么?朋友说,“一目了然的名字,专家不感兴趣。他们懂。如果将名字起得模糊,他们怕被人笑话无知,评审时通过和得分都占优势。”
在论文上,我没学会起出好名字。这段话却记住了。后来在不同的场合,我有意识地观察过,发现在建筑方面尤甚。前些年看到有人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最丑建筑,真是没有最丑,只有更丑!偏偏,方案一审二审通过了,有关部门斥巨资建成了。谁能说清楚,期间经过了多少层审核审查和报批?
在“新外滩”逛了一阵,转身走进商业中心。正中间,一只“坏苹果”在玻璃罩中接受往来行人的关注。广告,玩的就是钱。商业中心寸土寸金尤甚。这边远没有江那边的人多,难得的清净。
进入商场,宽敞的通道,明亮辉煌。弧形通道,吊起了我深藏的好奇心。弯道的那头,有什么?与大多数商业中心的布置一样,一楼以化妆品为主。与大多数商业中心的区别是,没有柜台挨柜台的拥挤。原来,大上海可以做到。大上海不是每个地方都人流涌动!
空旷的商业中心,商家哭了吗?
转到食品区域。看到一个师傅正在创作“铜锣烧”。这是一种孩子们最喜欢的糕点。据我了解,铜锣烧是日本的糕点,在《多啦爱梦》连环漫画里,常常出现。记得我孩子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书籍之一就是《多啦爱梦》。家里至今短篇、长篇、彩色与影视剧版本,收集全了。她最想吃到的美味之一,便是铜锣烧。
很多年前,好像很少有铜锣烧卖。只有来自台湾的元祖蛋糕房,推出过这样的品种。买回家一盒,孩子只给我们品尝了一块,剩下的像宝贝一样自己收进房间里。因为这,我们笑话了她很长时间。这次,我停下脚步看师傅创作。他操作的过程,让我想起“熟能生巧”这个成语。他手中的勺子,轻轻在铁板炉上一下一下点过,一个个圆溜溜的薄薄面片便排在一起。排列得整齐统一,像训练有素的士兵一样。
等候的人不少,排了十来个人。我问女儿要不要?回答“不”。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第一次吃到铜锣烧不管不顾藏起来的小P孩了。那些当初被爱若珍宝到处收集的“机器猫”系列书籍,大概率会与铜锣烧一样的命运吧?
离开浓郁甜香的糕点区域,漫无目的地闲逛。口红专卖店,我第一次看到。密密麻麻码在一起的口红,震撼了我。如果说“坏苹果”是男人拥有奢侈品的理想,口红,便是女人的梦了。“齿白唇红”的清纯之美、烈焰红唇的野性之美,都需要一管口红。
高楼的压抑感
我只是看看。在浦东,没有任何目标的半天就这样过去了。我第一次貌似“深入”地浦东行,暂且画个逗号。以后有时间,我会专程到浦东,欣赏晚上的华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