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军事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攻防是一场信息战,信息指挥中心也成为了战争中首要打击的目标,一旦摧毁地方的指挥中心,对方军队的调动指挥就会陷入混乱,战争也就能够不战而胜了。
为了保护如此重要的信息指挥中心,各国也纷纷研究有效隐蔽和保护指挥中心的方法,在地下修建指挥中心也成了最常见的做法。
而为了攻克地底的指挥中心,钻地弹也随之应运而生,目前世界上先进的钻地弹可以轻松穿透上百米厚的水泥,对深埋地下的军事目标进行精准打击,让一层层的钢筋混凝土变得毫无用处。
就在钻地弹令人焦头烂额之时,一名大学毕业没有几年的中国小伙子站了出来,研制出高强度的水泥材料,能挡住钻地弹的攻击,他就是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的研究员吴飚。
利剑与坚盾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武器的威力和精准度都大幅提高,尤其是核武器的诞生,对各国都形成了重大的军事威慑。
而现代战争的信息化趋势,使得各国军队都需要信息指挥中心这个大脑,也因此各国都开始修建深埋地下数百米深而且坚固防核的地下基地,用来保护指挥中心这个军队的大脑。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几场战争,也都验证了地下防护工程的重要性。
比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导弹迅速摧毁了伊拉克几乎所有的地面军事设施,但伊拉克深入地下的国家战争指挥中心始终完好无损。
不但一直有效指挥着伊拉克地面军队,还保存下了伊拉克大部分的飞机、坦克和装甲车,也因此伊拉克虽然落败,却依然留存有可观的军事实力。
同样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也依靠地下工事,保存了自己的指挥中心和大量军事物资,使得自己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始终有一份自保之力。
这些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地下指挥中心,往往深埋在几十米的地底深处,周围由一层又一层牢固的军事工事保护着,深藏在钢筋混凝土森林的深处,能够抵御常规武器的进攻。
在这样活生生的案例面前,美国为首的各军事强国,都在研究如何攻击这类深埋地下的目标,也因此发展出钻地弹这一专门类型的弹头。
所谓钻地弹,就是一种携带钻地弹头(又称侵彻战斗部),用于攻击机场跑道、地面加固目标、地下设施等目标的弹药。
钻地弹主要由载体(携载工具)和侵彻战斗部组成,侵彻战斗部主要由侵彻弹头、高爆装药和引信组成。
与普通炸弹、导弹和炮弹相比,钻地弹与其他弹药相比最大特征是长径比明显增加了,弹体厚度也增加了一倍,且弹头和弹体采用了高强度钢和重金属合金材料制成,并在弹体内外都涂有防热涂层。
钻地弹是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的主力武器,可轻而易举地穿透数百毫米的水泥结构,有的甚至能钻入目标体上百米深。
目前,世界上各国拥有钻地弹的型号已经超过数十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洞破坏者”家族,而这些钻地弹也让被攻击的一方一筹莫展,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护手段,那自己的军事设施在钻地弹面前犹如敞开了大门。
现代军事战争是制约与反制约的过程,有了钻地弹这样的利剑,自然也会有能抵御它的坚盾,而这种坚盾,就在一个中国小伙子吴飚手里诞生了。
研制出坚盾水泥的吴飚
吴飚出生于1974年,他的家乡在贵州黄平的大山中,他家世世代代都在这里劳作,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
吴飚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给他取的,这个有点难写的飚字,象征着风风火火、有闯劲有干劲,父亲希望他能带着一股飚劲,走出大山,闯出一番超越父辈们的事业。
吴飚也不负父亲的期望,他从小就成绩优异,有着一股爱专研的专注和执拗,成为老家山村中少有的考上大学的学生。
上大学前,吴飚父亲也嘱托吴飚,既然走出了大山,以后不管干什么,都要刻苦本分,不要丢了家乡父老乡亲们的脸。
带着父亲的嘱托,吴飚经过刻苦学习,1996年7月从原工程兵工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军队系统驻洛阳的某研究所工作。
吴飚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科学家,来到洛阳研究所,他既是一名军人,又实现了他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梦想,他也无比珍惜这个机会,但没想到上班第一天迎来的是当头一棒。
所里给吴飚安排的工作是从事武器效应与工程防护的研究,而在他来所里报到的第一天,所里的资深研究员们就给了他一堆资料,让他先熟悉一下。
翻开厚厚的资料,吴飚顿时傻眼了,这些资料跟他原来学过的知识都不相同,对他来说简直是个陌生的领域,难道自己四年大学所学的都白费了吗?
其实在军事科技领域,理论与实际研究本身有着很大的鸿沟,所里给吴飚看的材料也是希望他能熟悉一下,尽快进入角色,并没有指望他马上看懂就有贡献。
但好强的吴飚并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十分丢脸,从第二天开始就一头扎进图书馆里。
在图书馆里,吴飚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只想把书全部吃透装进肚子里,每天他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的,有凳子就坐在凳子上,没有凳子就坐在地上,注意力都集中在书上的他根本顾不上地上有多脏。
到了周末,他就借上好几本厚的书,一起扛回去,没日没夜的在住的地方继续读,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下,吴飚也很快跨过了专业的门槛,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军事科技研究员。
而在图书馆苦读的那段时间里,吴飚也意外收获了爱情,当时所里的图书馆管理员中,有位姑娘叫甘松萍,一开始甘松萍就觉得这个小伙子十分奇怪,怎么能这么爱看书呢?
一来二去,吴飚和甘松萍就熟悉起来了。
有一次,吴飚在图书馆里看书忘了时间,而工作人员下班时也忘了还有人,把他锁在图书馆里面了,直到甘松萍和同事们下午来上班时,才发现图书馆里一直锁着个人。
而吴飚则根本没发现自己被锁在里面了,一直沉浸在书本的海洋中。
这一次也让甘松萍对吴飚印象深刻,两人也渐渐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吴飚的研究常常需要去野外做实验,他就每次都带束野花来送给甘松萍,这一束束野花也见证了他们走向婚姻的历程。
随着吴飚在研究领域的逐渐成熟,1999年,吴飚开始独立承担试验项目,进行某新型遮弹层的科研设计。
所谓遮弹层,就是给军事工程设施用高强度水泥穿上防弹衣,防范令人束手无策的钻地弹,而当时在国内外,能够抵御军事钻地弹的高强度水泥的研发还是一片空白。
吴飚在研究的过程中,得知有一种高强度水泥可以参考,就去国内的销售市场上找卖家,而这种高强度水泥当时只有一家在卖,十分紧俏。
当吴飚找到卖家时,想不到对方说除非要几十吨以上的量,否则不卖,吴飚顿时傻了眼,他做实验研究最多只要个几百公斤就够了,而且要买几十吨以上,所里也没有那么多经费。
着急的吴飚没有其他办法,他干脆就在那里帮忙搬起水泥来,想以此来赢得卖家老板的好感,好让自己能买到水泥。
吴飚本来就是苦出身,干起背水泥的活来也十分卖力,一起的工人们都还以为他是老板刚雇来的,还跟他打听身上的衣服是从哪里买来的。
穿著军装的吴飚不禁哭笑不得,而老板也被真诚的吴飚所打动,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
买到高强度水泥的吴飚,赶紧赶回所里开始做实验,这种实验既要跟科学家一样在实验室里研究配方、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又要跟农民工一样要用重体力把水泥浇筑成硬板,在上面做测试,而吴飚也二话不说,包下了所有的事情。
在一次次的浇筑中,配方和材质的变化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去实验,统计下数据来分析,找出规律后不断调整配方,最终才有机会找到最优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吴飚的手在浇筑时不知道被水泥里的钢筋扎破了多少次,但他顾不上叫苦叫疼,随便包扎一下就继续干起来,因为他知道每多浇筑一次,他离最终的答案就更进一步了。
高强度水泥在凝固时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周围的环境温度比较低时,会对凝固比较有利,能减少实验误差,吴飚就专挑半夜温度最低的时候凝固水泥。
一到半夜,吴飚就从床上爬起来,赶往实验室去凝固水泥,忙完了直到凌晨才赶回来,而刚刚成婚妻子,半夜醒来发现他不在家,还以为他出了什么事情。
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吴飚最终攻克了这个技术难题,研制出了军事所需的高强度混凝土。
在验收时,吴飚研制的高强度混凝土也震惊了大家,只见普通水泥在钻地弹面前如同豆腐一样,被轻易的切开了,而同样威力的钻地弹头打在吴飚研制的混凝土上,却被弹开了,水泥墙壁上毫发无伤,只留下一个白点的痕迹。
这样的实验效果,也说明了钻地弹这样的利剑,也终于有了能克制它的坚盾,大家也把吴飚研制的高强度混凝土称为“神奇水泥”。
2002年,吴飚负责的新型遮弹层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之后这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某重点国防工程建设,成为打造共和国坚固防护盾牌的重要技术支撑,这一年,吴飚28岁。
为大家舍小家
时光荏苒,离吴飚研制出神奇水泥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而今天的吴飚,在军事科技领域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成为了挑大梁的科技专家。
在研制出防范利剑的坚盾后,吴飚的研究方向又变为了攻击一方,我国需要研制更具威力的钻地弹头,而研发过高强度水泥的吴飚,承担起了武器打击目标毁伤效果与评估研究的重任。
吴飚需要安排设置好相应的水泥靶板,供我方的导弹攻击测试,测试完后搜集数据进行分析,再去优化我们的弹头设计。
也就是说,要用他研制的盾,将我们自己的利剑不断磨得更锋利。
这样的任务,使得吴飚很少能安坐在实验室中,而是要走遍祖国大地,在一个又一个导弹试射场地工作。
这些年来,吴飚走过高山峻岭,走过戈壁沙滩,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实验场中度过,严苛而又细心的他,使得无数次的实验没有一次出过错。
从2020年到2021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常年需要出差的他,在家的时间就更少了。
辗转奔波在全国各地,有时正好会停留在有疫情风险的地区,回到家中等待着他的,只有无法和家人相见的隔离时间。
等完成隔离后,刚刚见到家人的他,往往又会马上接到又要出差的命令,而他也只能抛下家人,再一次远赴外地。
这两年的奔波,也使得他心中最亏欠的,是即将高考的儿子。
吴飚与甘松萍的儿子,今年正好19岁,而他过去最关键的高中三年,吴飚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
吴飚的儿子也想念着父亲,他曾对父亲说,你出差去了哪里,就带份当地的地图回来给我吧,我也能看看你去的地方。
结果他这几年就收藏了厚厚的一叠叠地图,里面几乎有全国所有的省份。
懂事的他,也从来没有向父亲抱怨过,而是默默努力学习,他心中也一直有个梦想,能考个好大学,成为跟他父亲一样的科学家,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用燃烧的激情,让梦想绽放。
而激励他的,就是父亲取得的,摆放在家中柜子里的一排排奖章和荣誉证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次,国家专利6项,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2022年刚过春节,吴飚又启程去了外地,这次又有繁重的科研实验任务等待着他。
在导弹试验场的高山上,他摸着还不到五十岁就已经谢顶的头,看着家中的方向,遥祝着妻子身体健康、儿子学习进步,一回头,他又冲向了实验场的水泥靶板,去搜集第一手的数据了。
参考文献:
《吴飚:“飚哥”的矛盾人生”》,CCTV-7国防军事频道《军旅人生》;
《军科国防工程研究院研究员吴飚以实战需求为牵引不断创新攻关——冲锋在科研战场》,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