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一切众生是怎么出来的(搞懂佛教里的六道轮回)(1)

佛教不仅仅包含了学术思想,更是一门宗教。

我们说过,佛教最根本的理论只有两条,之前的文章介绍过了第一条佛学的基本理论:“万法缘起”,这一条属于哲学理论。

第二条理论,却是属于神学范畴。

也就是说,不信宗教的朋友也可以从逻辑的角度来讨论第一条理论。比如“万法缘起”,辩证唯物主义者也可以接受。

但是佛教的这第二条基本理论,则像是一种硬性规定。佛经上记录了什么就是什么,没什么讨论的余地。

这条神学理论也很简单,就一个概念:

轮回

轮回的意思就像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那样:人以及其他生物在死亡后,还会获得新的生命。相当于我们俗称的“投胎”。

佛教的大部分宗派主张“六道轮回”,意思是,世上的生命一共有六类,包括天人(类似于神仙)、人类、畜生、饿鬼等等,生物可以从一道轮回到另一道。

当释迦牟尼还是在当王子的时候,有一次出城分别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百姓,于是感到人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因此立志要追求解脱之道。

普通人或许会认为,人生有苦有乐,喜忧参半。然而在佛教看来,苦和乐的产生原因是不同的。

苦是因为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为了生存,产生了种种欲望,比如要吃要喝,不能满足就会产生苦恼。因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因此随之而来的苦是根本的、是人人都有,不可避免的。而且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一个欲望,又会立刻产生新的欲望,也就会产生新的痛苦。

而乐呢,只是在人的苦停止时,获得的暂时的解脱之感。

著名哲学家劳思光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口渴是一种苦。人在饮水的时候,是因为停止了口渴之苦,所以才感到了暂时的快乐。假如没有口渴这种苦,单单是饮水这个行为本身,是不能带来快乐的。否则的话,人持续不停的饮水就可以获得不断的快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乐只是伴随着苦而产生的事物,苦比乐更为根本。

因此佛教认为苦是恒常的,乐是暂时的,佛教称之为“一切皆苦”。世俗人觉得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就可以趋乐避苦,在佛教看来是不可能的了。就算在世俗世界里再努力,也逃脱不了恒常不断的痛苦。

而且不仅是人,六道中的众生都要不断地经历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人有欲望,就有痛苦,有欲望就会造业,造业就又会转生。所以众生此世经历完痛苦后,还要转生继续经历痛苦,没有出头之日。

佛教觉得生物这么在六道中轮回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把六道形容为“苦海”。

既然六道这么痛苦,那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脱离苦海,跳出轮回。

根据“万法缘起”的理论,众生之所以在轮回中不断产生新生命,是因为自己所做的“业”,所以学佛修行,最根本修行的目标,就是不再造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