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协和医生说(北京协和医院)

本文作者:北京协和医院 程中伟 杨德彦 荆志成 严晓伟 张抒扬


编者按:在202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年会上,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分享了第四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电生理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吴宁教授的生平及学术精神。

吴宁教授南京(纪念北京协和吴宁教授)(1)

“吴宁教授你好,我是1990年在协和医院,因为预激综合征做射频消融的患者,术后至今已26年了,治疗效果非常好,我代表全家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这是2015年一位1990年接受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给吴大夫写了一封感谢信,这位患者并不知道,她心中永远感激的吴宁大夫,已经离开我们1000多天了。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协和医院吴宁大夫在国内最早开展射频消融术,也研发出了中国自己的射频消融仪器,她带着医者的爱心和温度,书写了患者命运的新纪元。吴宁大夫温婉而秀外慧中,但又是那样的坚定笃定,在搏击滔滔医海中走出了协和人的豪迈。

娟秀女子,走出波澜壮阔的人生

吴宁大夫可以说是出于名门,她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内科学和传染病学专家吴超仁教授。她少女时代是在上海中西女中度过的,在这所民国时期,上海最著名的贵族女子中学里,吴宁度过了10年春秋。

她在学堂彩色玻璃窗下捧读着全英文的课本,刻苦学习英语、算术、音乐和家政。尽管学习了家政,但她没有局限于相夫教子,而是将她毕生的善良、才智、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医学,奉献给了人民健康,书写了波澜壮阔、异彩纷呈的传奇人生,成为中国心脏电生理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乃至中国心血管内科的一代宗师。

正如中西女中校歌中所唱,精神永兮岁月长,勤勤恳恳名显扬。

1948年秋天,吴宁从上海中西女中毕业,来到了燕京大学的未名湖畔,攻读医学预科。由于成绩优异,52年她被免试保送到北京协和医学院,56年吴宁大夫从协和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协和医院的住院医师。当年有约100人与吴宁大夫同一届进入了燕京大学的医学预科,但只有一半人被协和录取,最终成功从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只有30人。59年吴宁大夫成为了协和内科的总住院医师。

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但心血管专科医生少,吴大夫毅然选择了心血管内科,为此她奉献了一生。

在北京协和医院担任住院医师期间,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吴宁大夫刻苦好学,在大师的熏陶之下,积极探索医学的奥秘。

支援西北,折射出草原最闪耀的金光

西部风烟、汉海砂在祖国的大西北,青海湖以西是广阔无垠的海西州,在这片草原里居住着蒙古族、藏族和哈萨克族的同胞们,这里的首府是德令哈,意为金色的世界。当时的西部地区尤其缺医少药,吴大夫响应祖国的号召,毅然前往支援大西北。

70年到74年间,支援德令哈人民医院在内科工作。草原上地广人稀,农牧民家住的都很分散。一次,一位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病情十分危重,急需抢救。吴大夫听到消息,一步跨上无鞍的快马,连夜奔赴病患的床前。5年的含辛茹苦,她的身影折射出草原最闪耀的金光。

抓住机遇,奠基中国心脏电生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也温暖协和。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52名留学生,翻开了中国人才培养史上的新一页。凭借前期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脏电生理领域的临床和研究成果,吴宁大夫成为了当时首批先遣队的一员。吴大夫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中心、药理系,在滨州大学医学院、费城医学中心进修学习。

1991年6月6日,美国《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Jackman教授的一篇论著,报道了通过导管释放射频能量,对166例房室旁路患者进行消融的结果,成功率高达99%,并发症及发生在3例病人身上,平均随访8个月,最长是13个月,复发率仅是9%。该项研究成果1991年在北美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学会上公布,这是一篇里程碑式的研究。

尽管当时房室旁路介导的房室折返性的心动过速和以房室结双径路为机制的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的机制已基本阐明,但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房室节旁路的主流治疗方法是开胸外科手术和高能的电击,虽然方法有效,但是并发症风险很高,心脏往往会被高能直流电机所产生的电火花所击穿,造成患者的死亡。这篇研究给当时正在美国参加年会的吴宁大夫巨大的启发。

射频能量是外科手术和高能电击的一种完美替代的手段,通过心脏内电极导管明确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然后通过导管释放射频能量,对心脏内的病灶进行消融,从而根治室上速。吴大夫迅速意识到,一个心脏介入电生理的时代到来了。

为了更深入的学习,吴大夫决定在美国奥克拉荷马州俄城医学中心继续参观学习3个月,这3个月对中国心脏电生理学界来说是弥足珍贵的3个月。这3个月更是中国学者者从探索跋涉到豁然开朗,大步迈进的3个月。

3个月后,吴宁大夫从奥克拉荷马州俄城医学中心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协和。除了写满笔记的本子以外,她还带回来一大袋的物品,包括用过的心内电极,射频消融导管和电极连接纬线等等。吴大夫将这些使用过的材料,变废为宝,带回国内开创性的带领团队做动物的实验。

吴大夫在协和电生理导管室进行了100多例的射频消融,来治疗快速型的心律失常的手术,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这是国内第一批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其中很多人都是吴大夫的老病人,多年以前吴大夫为她们进行电生理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机制,但是受限于治疗的手段,患者无法得到彻底的治疗。

如今治疗手段得到了突破,吴大夫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些患者, 94年和96年吴大夫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述评和专家笔谈,她在当时就前瞻性的倡议,开展对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和机制的研究。

挂着医学和患者,唯独没有她自己

“一杯开水,一把花生,就是我的午餐。”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快速腾飞,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而吴大夫却因营养缺乏正住院,这是一种几乎已经绝迹的疾病。细问之下才知道,吴大夫从早到晚问诊病人,没有午饭时间,她往往仅是一杯开水,一把花生米将就着就是午饭。

在心脏介入电生理学的序幕时代,研究条件简陋,仪器设备的故障也需要自己解决,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做,所有研究工作只能安排在正常的医疗教学工作之后。耳顺之年的吴宁大夫,仍然身穿着20多斤重的防护衣工作到深夜,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您胆囊化脓肿大,差一点就要穿孔了。”

“我不会有休息的那一天的!除非我病倒了!”

有一次吴大夫身体不适,病倒,在岗位上被诊断为急性化脓性的胆囊炎,胆囊化脓肿大,差一点就要穿孔。

因为担心吴大夫的身体,同志们曾经小心翼翼的提醒吴大夫休息一下:您的学生都已经很成熟了,不用劳烦您每一台手术都盯着。“

吴大夫却很坚定:“我不会有休息的那一天,除非我病倒了。”

从1987年到1993年,吴宁大夫先后担任了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和内科学系主任,94年到2002年8年间,她担任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的主任委员。在此期间,她积极的推动中国参与世界心脏联盟,并在国内推动召开心血管病年会,成立了心电生理专业学组,召集心脏电生理学术会议,吴大夫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心脏电生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高标准 严要求,严苛育才大家辈出

吴大夫对学生们的选择标准极高,她认为从事心脏电生理事业的医生,既要有悟性,又要有技术,肯钻研,要达到心灵手巧的标准。她培养弟子的标准就是能者上,不能者自然淘汰。

吴大夫对学生的要求也极高,可以说近乎于严苛,不能容忍任何的失误。她要求手术台务必干干净净的、操作务必干净利索、无菌单务必滴血不沾。

曾经有一位学生在进行射频消融前,在静脉穿刺时因为过于紧张,刺穿了临近的动脉,在手术台上留下了血迹。吴宁大夫立即取消了她参加本次手术的机会,并要求在台下重新反复练习,直至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允许她再次上台参加手术。

吴大夫对当时在场的学生说:“取消手术机会,让你们下台重新准备,反复练习,不是想让你们难堪,而是希望你们的技术能够得到提高,磨练你们的耐心,让你们学会对患者负责。在临床工作中不该出的血,不该有的失误都不能发生。假如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你们的父母至亲,你们能允许自己因为不熟练来反复操作吗?”

正是吴大夫的严格要求,保证了射频消融过程的安全有效。吴大夫定下的放电时候不能说话的规矩,也一直在协和保留至今。

吴大夫在推广射频消融技术方面不遗余力,除了在院内进行射频消融术外,还面向全国进行积极的推广。国内多家心电生理重要医学中心,都与吴大夫有关。吴大夫编写的临床心电生理教材,至今都誉为心电生理学的启蒙的教科书。

无尚荣光 精神永存

吴大夫在心脏电生理学做出的作业的贡献。除此在技术提升方面,她还研制了一种国产的射频消融仪,95年和97年她参与的射频消融仪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2002年吴宁大夫因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中国心脏介入的终身成就奖。

2009年吴宁大夫被授予北京协和医院杰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1995年获得的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的证书。

在协和内科学系的办公室,有一面展示历任内科主任的照片墙,吴大夫的勤奋敬业,一丝不苟和精湛医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协和内科人。

在患者眼里吴大夫是令人尊敬和蔼可亲的,吴大夫从来没有和患者红过脸,从问病史到体格检查,都十分的耐心和体贴。

2011年,吴宁大夫在上班途中感觉到身体格外的疲乏,她想着到了医院后先做一下体检,再接着继续去做心脏导管室的工作。可就在途中,吴大夫因肢体无力而摔倒,随即住院治疗,并且发现了颅内的肿瘤,她再也无法坚持工作了。

吴大夫曾经说,她不会有休息的那一天,除非她病倒了。她为创造新的医学奇迹奉献终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2012年1月,吴宁教授与世长辞,为纪念吴宁大夫为祖国医学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她的照片和生平悬挂在协和医院院区走廊的墙壁上,供后人缅怀和瞻仰。

我们永远怀念吴宁教授,我们尊敬的老师!

#超能健康团##医师报超能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