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在丧葬仪式中,所吹奏的芦笙曲很多,要几天几夜不间断地吹奏,但芦笙的曲调有严格的要求,什么时间吹什么曲调,吹什么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乱吹。即使是同一曲调,死者性别不同,吹奏时间不同,来祭吊的人身份不同,内容也会有所差别。比如,同是供饭的芦笙曲,中午饭和晚饭在吹奏的过程中,提名和指代是有区别的,若指代不明,亡魂将无所是从。

苗族丧葬礼仪的特色风俗(传统文化仪式中)(1)

在所有的丧葬芦笙曲中最主要的,也是必须要吹的曲调有:《断气芦笙曲》(Ghenx dot bangt)、《供饭芦笙曲》(Ghenx lais maod)、《交物接物芦笙曲》(Ghenx jaob zhax)、《寻宗亲芦笙曲》( Muab njex ghenx)、《出门芦笙曲》(Ghenx deuf drongx)。每首芦笙曲都由三大部分组成:序曲(前奏)、主体词曲、尾调曲。三部分都是古音古语,在传授的过程中均以吟唱的方式呈现,特别是序曲和尾调曲,基本上是哼唱,很少有人能说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断气芦笙曲(Ghenxdot bangt)

死者断气之后,子女为其梳妆打扮(穿麻布衣服、裙子或裤子、草鞋)完毕,要请指路师(相当于老磨)唱《指路歌》为其指路,指路结束后方能入棺。入棺后要请芦笙手为其吹《断气芦笙曲》。

《断气芦笙曲》除了序曲和尾调之外,分为十三段32小节。前五段和第十二段为3节段,其余的为2节段。

前三段在死者断气的地方吹,呼叫死者起来听芦笙、听木鼓、收拾准备自己需要的东西。后十段在死者的棺前吹,主要追述死者生前的美德、死后的凄凉情景、向死者讲述生老病死的缘由及道理、告诉死者子女为他准备了那些物件,最后告诉他,安安心心离开,子女们会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让世间的人们永远记住他,让阴间的死鬼快速喜欢他,一路上将有漂亮的公鸡为其引路,美丽的孔雀伴其左右。

《断气芦笙曲》内容感伤,吹奏起来声音低沉,整个场景笼罩着凄凉的氛围,吹奏者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旁边的人也会潸然泪下。现择其部分段落简要介绍如下:

第七段采用问答的方式,讲述阿妈(姑且认为死者是母亲)死后,睹物思人的情景:

第1节:阿妈呀!您死了之后,会遗下什么呢?阿妈呀,您死了之后,会遗下您那心爱的麻丝和布匹,您那心爱的麻丝和布匹呀,将会无人照理,长期挂在屋檐角,日晒雨淋,会随着您的离去慢慢地发霉、腐烂。面对此景,您叫我如何不伤心!不知要到哪一天我才能将您放下!

第2节:阿妈呀!您死了之后,会留下那样呢?阿妈呀,您死了之后,会留下您那疼惜的编布机,您那疼惜的编布机呀,将会无人照看,长期放在堂屋边,风吹雨打,会随着您的离去慢慢地消蚀、生菌。目睹此物,您叫我如何不伤悲!不知要到哪一年我才会将您忘记!

这两节内容上互补,结构上重章叠句,用古音吟唱甚是感人,更何况是用低沉的芦笙奏出,再加上呼天抢地的凄凉的尾调,听后,谁会不泪湿衣襟!

第九段主要是向死者讲述死亡的缘由:

第1节主要讲玉帝不仁,为了辖制人间,先派癞蛤蟆来丈量人间的面积,癞蛤蟆生在人间,留念人间,它深知玉帝的用心,所以三天三夜只丈量了三尺,它向玉帝复命时说,天上广阔,人间狭窄,玉帝不必在意人间。

第2节主要讲玉帝不慈,他不相信癞蛤蟆的话,又派黑老鹰(鹰王)来丈量人间的面积,黑老鹰翱翔于天空,当然希望天空更加宽广,于是它三天丈了三万里,三夜丈了三万里,它向玉帝复命时说,人间繁华,地广物博,如果人间的人不死,将会给上天带来灾难。

玉帝听到黑老鹰的回复后非常生气,于是就狠狠鞭打了癞蛤蟆,癞蛤蟆临死时告诉世间的人说,玉帝绝对不会放过人间,从此之后,世间的人们也将会和他一样,有生有死。

第十一段主要讲述死者死后的人间现状:哭声遍地,草木凋零。阴阳两隔,无法对话,世间的人为他准备了竹卦,他有什么未了的心愿、要求,可以通过竹卦告诉世间的人们,同时世间的人们也会通过竹卦把子孙儿女、寨邻老幼、亲戚朋友带来的东西交给他,希望他记着带走,同时不要忘了感恩,要保佑他们有吃有穿,幸福安康!

第十二段主要是对死者的宽慰:告慰死者,既然无力回天,那就安心的离去,子女们会去精心准备,给他洗脸、穿衣,把他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世间的人们永远记住他,阴间的鬼魂快速喜欢他。

《断气芦笙曲》内容丰富,情感动人,几千年以来,苗族同胞靠口耳相传留存到现在,可以说它是死者和生者的一种心灵追求、一种精神寄托。从上面所选的段落来看,它反映出了苗族人民的一些意识形态:

1、对生死的认识。苗民认为之所以会死,那是因为上天不仁慈。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无疑是狭隘的、唯心的,可放在几千年前确是可以理解的,至少从中可以看出,苗族同胞也是善于探索的。此种认识正好与老子《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相契合。

2、重情、善感。苗族一直是大家公认的重情重义、很容易被感动的民族。从上述分析的第七段就可以看出,他们心思缜密,情感细腻,很会懂得感恩。

3、孝敬、善良。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良是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从第十一段、第十二段可以看出,自古以来苗族同胞一直都在拥有这两样宝贵的东西。

(二)、《供饭芦笙曲》(Ghenxlais maod)

每当把饭煮熟,都要让死者先吃,待死者吃完后,人们才可以吃。这时就要吹供饭芦笙曲,告诉死者,子女已经将饭菜煮熟,酒水倒好,该吃饭喝酒了。

供饭曲根据吃饭的时间段不同分为中午饭芦笙曲、下午饭芦笙曲、晚饭芦笙曲和宵夜芦笙曲。中午饭芦笙曲一般安排在早上11点左右,下午饭芦笙曲一般安排在下午4点左右,晚饭芦笙曲一般安排在晚上7点左右,宵夜芦笙曲一般安排在晚上11点左右。四个时段的芦笙曲整体曲调一样,内容也基本相同,只是在吹奏的过程中要向死者提明,否则死者会无所是从。

供饭芦笙曲共有五大段,前四段每段3节,都是三音收尾,第五段要分男性和女性,若是男性有9节,女性则为7节。

第一段:向死者提明,现在是什么时间,子女已为死者煮熟了饭菜,倒好了酒水,请死者来享用。三个小节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尾音收音不同。

第二段:采用问答方式,先问子女准备的饭菜、酒水死者是否已得享用,然后再模拟死者的口吻进行回答,说子女的饭菜酒水均已享用。三个小节的内容基本相同,仍是尾音收音不同。需要强调的是,每小节结束后,除了要加尾调之外,还要在尾调之后加上一个表示强调的尾曲(在前面尾调曲部分已有介绍)。

第三段:仍然采用问答方式,先问寨邻老幼、亲戚朋友带来的金银(香和纸)死者是否都收到,然后再模拟死者的口吻进行回答,说寨邻老幼、亲戚朋友带来的金银均已收到。三个小节的内容基本相同,仍是尾音收音不同。

第四段:回转芦笙。如果死者已经回答子女的饭菜、酒水均已享用,寨邻老幼、亲戚朋友带来的金银均已收到,那么,芦笙师吹奏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时,他就要告诉死者,既然他已吃饱酒饭、收到金银,芦笙师就要与他告别了。他要回去替死者感谢那些为他准备饭菜、酒水的子女,去感谢那些为他送金银的寨邻老幼、亲戚朋友。三个小节的内容基本相同,仍还是尾音收音不同。

最后一段:安慰死者。采用问答的方式,先问要回转什么样的芦笙,要回转什么样的鼓声,然后回答,要回转给他送饭菜、送金银的芦笙,要回转回转给他送饭菜、送金银的鼓声。接着再问,我们将要留下什么?我们将要留下他。最后宽慰他,老人呀,不要害怕,不要担心,来听芦笙吧!/来听鼓声吧!/来作准备吧!最后一段需要转木鼓,若死者是男性,就要转9圈,正3圈,反3圈,再正3圈,若死者是女性,就要转7圈,正3圈,反3圈,再正1圈。

《供饭芦笙曲》反映出了苗族人民“死者为大”、“百善孝为先”的朴素的心理意识。

(三)、《出门曲》(Ghenx deuf drongx)

《出门曲》内容甚是凄凉,基本上是三句一叩首,吹奏者往往是含泪吹奏,吹奏完毕,大多泪湿衣襟。该曲分为十段。第一段和第三段比较长,第一大段若死者为男性则有9节,女性有7节;第二段有三节;第三段有5节,且每一节都比较长;其余七段均为两节。

首先:劝死者喝酒、吃肉。死者即将离去,子女甚是不舍,担心死者在去的路上会挨饥受饿,所以,芦笙手要反反复复地劝死者喝酒吃肉。内容基本相同,三音反复吹奏。

中间部分:指引死者出门,告诉死者,死者即将离开这个家,他将会遇到种种困难。每走一步都要遇到各路神灵的质问,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迷惑,他该如何回答,如何去辨认,才能顺利达到祖先居住的地方,找到祖公祖婆。告诉完毕,采用问答方式,问死者离开后将要留下什么?将要留下他为之辛苦一辈子的家!/留下和他一起成长的亲兄亲弟!/留下他所生养的可怜的儿女!/留下和他一起劳作的姐妹!

最后:讲他离开家门之后,将一个人孤零零地与潮湿的土地相抱,与冰冷的山石相拥。从此之后,他将像天地日月一样永久!永久——离开他的亲人!

《出门曲》反映出了苗族先民善良的心理,追溯祖先的强烈愿望。

除了上述重点介绍的三种之外,丧葬仪式中还必须要吹的芦笙曲调还有《交物接物芦笙曲》和《寻宗亲芦笙曲》。《交物接物芦笙曲》和《供饭芦笙曲》结构差不多,都是五大段,除了前两段内容完全不同之外,后面三段基本上相同。《寻宗亲芦笙曲》是丧葬仪式中最为繁杂的。该芦笙曲一般是在死者出门前的前一天晚上吹奏,它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至少有四个人,多的甚至有七、八个人。它其实就是认亲戚,答谢亲朋好友,对在这件丧事当中操心劳累的亲(堂)兄弟、异性寨老、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朋友的感谢仪式。把各路亲戚聚在一起,把他们带来的歌师、芦笙手聚在一起,唱唱歌、吹吹笙,加深情感,彼此感谢。此仪式至少需要三个小时才能完成,有时甚至需要五、六个小时。该仪式体现出了苗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团结互助、恭谦礼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