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中暑喝藿香正气水症状反加重#登上热搜,藿香正气水不是夏季万能药。

藿香正气水不是“夏季万能药”

今天(7月19日)下午,一则#女子中暑喝藿香正气水症状反加重#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榜第5位。

藿香正气水要是不喝怎么解暑(藿香正气水别乱喝)(1)

据悉,江苏淮安一女子突感头晕、乏力,考虑到当地气温较高,该女子感觉自己中暑,便到药店购买了藿香正气水,喝下不到10分钟,她表示自己“更加不舒服、吐得更厉害了”,不仅头晕、乏力未得到缓解,还出现皮肤发红、胸闷等症状。

几天前,宁波广电也报道过类似的新闻。浙江宁波的董女士在海边游玩后出现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她以为自己“中暑了”,便自行服用了几天止泻药和“藿香正气胶囊”,但其症状不仅没有任何缓解,精神状态也逐渐萎靡。

其实,藿香正气水并非“夏季万能药”,中暑也分阴、阳,藿香正气水并不适用于所有中暑症状。

中暑分阴、阳

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说:“暑月受寒,故名阴暑;暑月受热,故名阳暑。”

因此,“暑有阴阳二种,不可不辨也。”隆医生介绍,不管是阳暑还是阴暑,都会出现头晕头痛,食欲减退,四肢酸软乏力,发热等症状,但二者却有本质区别。

那么,阳暑、阴暑有什么区别?

阳暑

阳暑是大家概念里“想当然”的中暑,是指夏天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者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过多,没能及时补充,人体温度调节发生失衡导致的中暑,一般称为“中阳暑”,也叫“中热”。常常表现为高热、心烦、口渴、大汗、舌淡苔黄,脉洪数等,严重者可致昏迷。

阳暑如何应对?

暑性开泄,容易耗气,也就是损伤我们的元气,就会出现头晕,疲乏,四肢酸软等。出现以上这些症状,代表暑热已经伤到我们的身体,可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中成药“十滴水和仁丹”(婴幼儿、孕妇禁用),或中药汤剂如“白虎加参汤”、“清暑益气汤”等。

另外,饮食中可加用适量沙参、西洋参、麦冬、玉竹煮汤,以达到益气养阴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喝绿豆汤、荷叶茶、吃西瓜等祛解暑热,但是脾胃虚弱,容易腹泻者慎用。

阴暑

反观阴暑,很符合“阴”的特性,相比阳暑骤然剧烈,阴暑往往起病缓慢但缠绵不去。

例如极热状态时突然进入空调房猛吹凉风,或者马上洗冷水澡,吃大量冷饮等,都会导致原本张开的皮肤毛孔,条件反射性收缩,使暑湿之气困于体内,身体难以散热,而导致“中阴暑”。

阴暑常常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鼻涕、头身困重、关节酸痛、神疲倦怠、腹泻腹痛、舌质淡、苔薄或白腻,脉弦细。

阴暑如何应对?

日常我们可以食用“薏苡仁粥”,起到健脾祛湿的效果,或者喝点生姜茶温中散寒。暑天大家容易贪凉引起感冒,特别是胃肠型感冒,出现舌苔白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症状,这时便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藿香正气水”了。

藿香正气水是来自于传统中医药的经典老方,方药组成为藿香、白芷、紫苏、大腹皮、半夏、陈皮、厚朴、白术、生姜、大枣等温热药物。其功能相当广泛,但主要还是用来理气祛湿和驱寒,适用于治疗因避热贪凉引起的“阴暑”。

但如果藿香正气用于阳暑,不但不能治病,还会适得其反。另外还需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含酒精,对酒精过敏或不宜饮酒者,需选用不含酒精剂型。

最后,建议大家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准确辨别中暑类型后再对症施治。

四类中药祛暑剂

1、祛暑清热剂

适用于夏天感受暑热之症,症见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

广东凉茶:清热解暑,去湿生津。用于四时感冒,发热喉痛,湿热积滞,口干尿黄。

冰霜梅苏丸:生津,止渴,祛暑,用于受暑受热,头晕头烦,口渴思饮,口燥咽干。

2、祛暑除湿剂

适用于发热,烦渴,四肢困倦,小便不利,大便溏泻而不爽,胸脘痞闷或呕吐腹泻等。

六合定中丸:祛暑除湿,和胃消食。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胸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腹痛泄泻。

定中丸:健胃补脾,止呕。用于暑湿呕泻,停食伤胃,膨闷胀饱,吐泻腹痛。

3、祛暑解表剂

夏日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或腹痛吐泻。系祛暑药与感冒药组方。

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藿香祛暑软胶囊:祛暑化湿,解表和中。用于受暑感寒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四肢酸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清凉油:清凉散热,醒脑提神,止痒止痛。用于伤暑引起的头痛,晕车,蚊虫叮咬。

保济口服液:解表,祛温,和中。用于腹痛吐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晕车晕船,四时感冒,发热头痛。

4、祛暑益气剂

适用于暑热,热蒸于内,多汗,烦渴,倦怠少气等。

人丹:清暑开窍。用于伤暑引起的恶心、胸闷、头昏,晕车晕船。

清暑益气丸:祛暑利湿,补气生津。用于体弱受暑引起的头晕身热,四肢倦怠,自汗心烦,咽干口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