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早的时候,部队营房的大门或其他建筑物上的标语,是“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八个大字而在今天,部队营房的标语,都变为“听党指挥、能打胜战、作风优良”十二个大字这三句话,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战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方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三者缺一不可,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说文解字常见字解释?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说文解字常见字解释(说文解字系列之)

说文解字常见字解释

记得很早的时候,部队营房的大门或其他建筑物上的标语,是“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八个大字。而在今天,部队营房的标语,都变为“听党指挥、能打胜战、作风优良”十二个大字。这三句话,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战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方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三者缺一不可。

但我们纵观这三个短语的排列顺序,会发现有待商榷。军队是党领导之下的军队。军队对党要有绝对的服从。在此前提下,能打胜战则是终极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诸多条件,而作风优良即是其中之一。如果这样来看这三个短语之间的意义联系,则应把“作风优良”放在“能打胜战”之前似乎更好。也就是说,听党指挥是前提,作风优良是保障,而能打胜战是目标。如此,则三者的关系就是一种比较明确的逻辑推演的关系:听党指挥、作风优良、能打胜战。

这就涉及到一个语序的问题。汉语的特点,不同于印欧语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靠虚词和语序来表意,而非依靠时态表意。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最典型的时态助词,就是“着”、“了”、“过”。不是靠一个词自身的变化来表示时态。

再就是语序。语序即是指一个词或短语在句子中的顺序位置。在一个句子里,构成句子的词语不变,但位置不同,则这个句子的表意也就不同。“我骑走了自行车”和“自行车我骑走了”,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句子。前者的主语是“我”,句意是说“我”的行为;而后者的主语是“自行车',句意是说”自行车“的情状如何。经常听到大街小巷有修理窗户的匠人,喊着两句话:“换纱窗!”、“换窗纱!”同样的两字,意思大不同。“纱窗”是连带窗框和窗纱的,而“窗纱”只是窗框内的窗纱,不包括窗框。语序之妙,妙不可言。

所以,语序在汉语中的表意功能十分强大。作为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主宾、施受、修饰与被修饰等语法关系,基本上是通过它来实现的,因此具有强制性。汉语的“随义定位”,说的就是要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恰当安排语序。王力先生曾指出,“语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定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动词在宾语前,数千年如一日。有人分析过甲骨文的语法,发现它的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基本上是一致的”。

汉语语序的重要性的第二方面是由于汉语无形态变化引起的。即,语序变化可能产生另外或者相反的语义。例如,“甲骂乙”倒为“乙骂甲”,用词不变,且都合语法,但语义的施受关系相反。“舆论监督”是民主社会的特点,而“监督舆论”则为专制制度与法西斯主义。

“文革”时期,批判传统教育的弊害,说传统教育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改革开放后,川菜流布全国,其“麻辣烫”一时风靡大江南北。社会上遂有“四川人辣不怕,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的说法,形象表达了南方诸地人们的饮食习惯及饮食文化特色。解放战争期间,前方战事紧急,将士们浴血奋战、流血牺牲,而国统区的大后方,达官贵人却在醉生梦死、纸醉金迷。于是有人讽刺说,“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同一个词语,变换语序,意思截然相反。这也就是语序强大的表意功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