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94-2021年间PPI与CPI月度同比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宏观经济月度形势分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宏观经济月度形势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五大趋势)

宏观经济月度形势分析

图:1994-2021年间PPI与CPI月度同比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01

经济增长趋势:

——未来15年将保持5%左右的中速增长

当前经济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市场担心有所加重。

一方面,外需或国际有较大压力。尽管全球经济在加快恢复,但仍处于深度调整期。2021-2022年,全球经济复苏是主基调,但之后不确定性更大,各国债务高企、短期物价上涨压力增大、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突出,全球经济总体增长并不乐观。而我国外需在持续两年强劲恢复后,也存在下行压力。

另一方面,内部来讲,我国三季度GDP增长走弱,特别是房地产与工业调整(部分是因为能源供给问题),使我国经济恢复面临一定压力,市场存在房地产调整“焦虑症”、投资增长乏力“焦虑症”等。对这些问题,要有平常心,有些只是一些暂时的“干扰”,不必过度担心。看经济增长趋势要善于剔除“短期干扰”,不能就短期的某些波动看当前、看未来,更不能通过简单化的“趋势外推”预估未来,而是要从中长期增长趋势、潜力看当前及短期经济形势。

这里我们将遵照“问题-趋势”这一框架来分析未来一年或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态势,问题与趋势分析结合,主要就是要剔除一些“干扰”因素,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像2020年经济增长并不正常,严重偏低,即相对于中长期趋势出现严重偏离,结果也导致2021年恢复期增长出现“异常值”,即偏高。两年平均才是现状,再结合中长期趋势分析,我们就能把握未来的真正趋势。基数效应在两年平均处理下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工业小周期也过了,2022年如果出口增长明显回落,工业必将继续调整,甚至加深调整,而且还有PPI调整的巨大压力。今年我国经济将在国家强有力的稳增长政策下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一速度比发达国家仍高1倍以上,这也是我国继续追赶和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所必需的。

我国经济总量在未来15年可以保持年均5%左右的中速增长。这不仅是实现新两步走战略部署的第一步目标--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也具有重要的基础与条件。最主要的基础是需求端的增长潜力巨大。从“十二五”后期开始,我国的消费逐步成为推进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预计经过“十四五”的发展,到“十五五”期间我国有望完全确立消费主导型经济。

经验表明,一般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达3-4个百分点,再加上投资的合理增长及外贸增长的贡献,我国经济在未来15年保持5%是完全可能的。其中“十四五”规划时期,尽管作为“战略关口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和转型升级压力,外部短期环境也很不利,而实现5%左右的增长还是有把握的,后四年只要每年平均增长4%稍高点就能使“十四五”保持5%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2021年我国的经济增速达到了8%,多的3个百分点平摊到后四年,使得未来四年增长压力相对较轻。

02

投资增长趋势:

——长期慢于GDP增速、贡献率呈长期下降趋势

现阶段投资增长到底有多大的增长潜力,不能简单地靠过去经验推导。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投资增长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在下降。分析和预测投资增长趋势,必须将时间放长,放在几百年、上千年的时间周期看,特别是要从投资与消费关系动态变化中来把握投资增长趋势。

从长期趋势看,高投资增长阶段持续时间短,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将发生深刻变化,由加快扩张供给转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投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将明显下降。

现代经济增长之前,经济一直是消费驱动,主动性投资很少,公共投资更是不够,经济增长靠人口简单再生产的消费驱动,也因此,经济增长率很低,这一低层次消费主导型经济持续达几千年;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后,经济增长率提高及经济结构变化成为其两个显著特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这主要是靠投资驱动,其主要方式就是提高储蓄率、加快资本积累,并转化为高投资动能,这就是经济发展的“起飞”的奥妙所在,起飞或赶超都必须有“投资的加速度”,投资成为主导,但这一过程多数国家持续不过二、三十年,多则四十年;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GDP总量扩张放慢,主要是因为投资增长放慢,经济增长主要体现为质量提升与消费驱动,进入中速及偏下的增长轨道,这一过程无疑将持续几百年、几千年,以至非常久远,而质量提升则主要靠创新驱动。

因此,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以上后,投资与消费的作用必然发生转换,投资对经济总量扩张的作用明显降低,经济总量的扩张主要靠消费驱动。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再次提高,但2021年随着消费需求逐渐恢复,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累计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8%,处于近5年来的高位水平。随着未来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消费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还会进一步提高,直到70-80%后便逐步稳定下来,而对应的投资的作用会继续下降,最后也稳定下来,但进入新发展阶段,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则更为关键。

在我国投资占比长期偏高、投资效率也偏低的情况下,投资能保持在4%左右已经不易,不要再期待投资重回6%甚至8%以上的中高增长,投资增长慢于GDP是长期趋势。新基建和仍有一定潜力的传统基建必须继续统筹建设,但指望其给整体投资一个大的速度提升已经不可能。预计2022年投资增长继续稳定在4-5%左右。

03

消费增长趋势:

——潜力巨大,最终将形成消费主导型经济

我国消费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以后的三十年经济增长主要靠居民消费增长来支撑。经济全面向好的标志是消费再升级,以及在宏观经济政策趋于中性的情况下经济在消费的强劲拉动下能保持5%的增长。

我们认为,在经过“十四五”的攻坚闯关并取得显著成效后,“十五五”期间我国经济可望出现重大转机,“十六五”将迈入第一个高质量发展的上升周期,其主要依据就是经过10多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届时我国经济将真正实现消费主导型经济和创新驱动的经济。目前我国消费人均水平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我国居民消费市场总规模不到美国的40%,有10倍的提升空间,当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达到美国的四分之一时,我国消费市场将超过美国。

但近阶段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个是短期问题,即消费恢复不足,特别是线下消费严重受阻。其中最重要的是服务消费严重受阻,前几年服务消费已开始成为我国的新增长点,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增长空间和潜力将远超过物质消费,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服务消费恢复严重滞后。

对于短期消费不足问题,不必过于焦虑,疫情的因素只是把消费延后,因为我国居民购买力、收入、财富都在增长,现在积攒下来的消费需求以后会得到释放,但有些消费也是无法回补的,好在剩余的购买力仍在,就能推进今后消费潜力释放和加快消费升级。预计回补性增长可能会发生在2023年后,即“十四五”的后两三年,但2022年的回补力量还相对有限。

另一个是中长期问题:一方面,消费不足表现为消费能力不足,即当前我国有6-7亿人月收入只有一、二千元;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居民消费倾向下降,这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在进入发达阶段后居民消费倾向并没有下降,且比我国目前高出15-20个百分点,虽然我国人均收入已达到一万美元,但却出现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问题。研究表明,这与房产泡沫对消费形成的明显“挤出效应”高度相关,也与收入与财产分配差距扩大直接关联。必须从战略上着力解决这一制约巨大消费潜力难以发挥的结构和体制问题,这也正是六中全会把促进共同富裕写进新三十年发展的总体思路的原因。未来一个大的着眼点就是通过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居民收入占更大比例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从而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最终形成强大的内需体系。

2022年我国消费增长有两种可能:一是不温不火,与2021年消费形势相似。疫情防控形势也基本与上年相同,局部的疫情不时发生,但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流行,这决定了服务消费短板仍会继续,消费增长仅略高于GDP增长;二是出现大幅回补效应,导致消费实现较高的增长,实际增速超过6%。其前提条件是疫情防控大幅放松,基本正常化,但这种情况至少在2022年上半年不易看到。

04

“两个物价”的走势:

——“剪刀差”将显著缩小

过去一年的物价问题主要表现为PPI与CPI的剪刀差过大(如图所示及表1、表2的对比)。从长期数据看,2021年PPI增长过快,极为罕见。如2007-2008年间,PPI增速分别为3.1%和6.9%,CPI增速则分别为4.8%和5.9%,二者之间差距不大,而且绝对增幅并不是很高;2010-2012年间,PPI增速分别为5.5%、6.0%和-1.7%,CPI增速则分别为3.3%、5.4%和2.6%,也基本是水涨船高,剪刀差有限;2017-2018年间,PPI增速分别为6.3%和3.5%,CPI增速分别为1.6%和2.1%,剪刀差有所扩大。2021年以来价格剪刀差创历史记录,前十个月累计CPI增长0.7%,PPI增长7.3%;其中10月份CPI为1.5%,PPI为13.5%,剪刀差超过12个百分点,超过了历史最高值的1993年(表1、表2)。

表1 1979-2021年PPI与CPI年度同比增速

表2 2021年前10个月PPI与CPI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大涨必有大落。PPI的价格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短期看,PPI过快增长主要受到国际上美国通胀、主要原材料供应国(巴西、智利、秘鲁等)的产能限制以及国内双控政策的影响。长期看,我国PPI的大幅波动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或者讲是市场机制失灵,背后受多种不规范的力量操控,导致PPI过度波动,稳定性严重偏低。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反垄断、反操纵,特别是要预防国内国际金融资本的投机操纵。受本轮PPI影响较大的煤炭和钢铁等行业和企业,需要加快转型,走品牌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形成行业托拉斯或辛迪加企业组织,把握市场定价权,并对市场稳定特别是价格稳定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预计2022年CPI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PPI增幅却可能重演先大幅下降、再由正转负的老路。2022年一季度PPI增幅见顶明显回落,下半年可能转入负增长。而是否转负与消费需求有关。2022年年PPI走势大概率与2012年相似,2012年初我国的PPI增长由正转负,并持续达4年半的时间,所以,2022年我国的煤炭、钢铁等行业将再次面临重大考验。

05

工业增长与创新发展趋势:

——再过几年报酬递增的“拐点”有望来临

新发展阶段,工业发展重在质的稳定提升,但也要有合理的数量增长。前不久工业增长刚刚完成一个短周期上升,之后进入短周期调整。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外需减弱,2022年外需难以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连续两年的较快增长,一般第三年会进入调整,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2022年外部的环境依然偏紧,再加上中美关系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容易造成外需减弱;二是PPI的调整,这也一定会带来投资品与重工业的调整;三是消费需求增长与升级都不足。工业要实现中周期繁荣就需要有强劲的消费增长作支撑。2002年至2011年,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是由房地产及汽车推动的,而之前是家电普及家庭对工业与经济增长进行强大的推进力;四是中小企业制度问题。这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且主要又是由于企业税负过高。这会严重影响到中小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将面临制度性障碍。工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方面是产业数字化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加快。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工业报酬递减的总体趋势难以改变,但2022年下游行业与中小企业效益会有所改善,即2022年企业效益增幅放慢但分化有所收敛,这种情况与刚刚过去的一年正好相反。2020年,31个制造业中报酬递减为13个,而到了2021年前10个月,报酬递减却增加到18个,也就是企业效益总体转好,但报酬递减的行业反而增多。大多数制造业或工业仍处于报酬递减的过程中,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及工业竞争力提升还未真正出现“拐点”。

也就是说,我国近期工业企业效益的好坏与价格波动有较大的关系,而不是依靠技术升级和品牌价值的提升。特别是PPI大涨,中游和上游产业便大获收益,相反,PPI大跌,上中游产业效益就显著下降。而从最近两次PPI的大幅波动看,金融货币的因素对商品价格大幅波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是市场化程度的问题,而是表现为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无序、市场监管不足等问题,直白的说就是资本野蛮生长、操纵市场的结果,恶意炒作、投机泛滥导致人为对市场的严重扭曲,比如房地产长期泡沫化、蓄意制造“粮荒”等,都是资本疯狂炒作的表现。正是由于企业赚钱主要靠PPI的上涨而不是靠创新驱动,所以工业报酬递减还难以改变。

然而,我们欣喜的看到,在工业增长与结构继续调整的背后,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在快速提高。首先,因为“十四五”规划聚焦于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现代化,创新投入大幅增加,推动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房地产“挤出效应”减小,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2021年可以认为是房地产行业的转折点。我国房地产行业出现趋势性调整,风险也在逐步释放,不过这种风险只是局部的,并不会影响全局。三是华为等企业的示范效应显著,将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创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