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战友美文·往事犹忆】我(郭 磊)知道现居威海的汤华中老院长好多年不怎么动笔了[捂脸]近日却见他连发了几篇文章,仔细一看,哈,这是标准的“往事犹忆”——是前些年他采写滴[笑][谢谢]文章充满真情实感、而且具有史料性、可读性[赞][谢谢]我将陆续刊发,共赏共享[谢谢][作揖]

我身边的张桂梅式人物(现居威海的老院长汤华中的富甲一方上埠头)(1)

我身边的张桂梅式人物(现居威海的老院长汤华中的富甲一方上埠头)(2)

我身边的张桂梅式人物(现居威海的老院长汤华中的富甲一方上埠头)(3)

《富甲一方上埠头》

图文/汤华中

在荣成市,特别是荣成市伟德山北部地区,曾长期流传着一句话:“上埠头的客不到不能开席”。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埠头人身份高贵,属于贵客,贵客不到,当然不能开席。上埠头人身份何以高贵呢,因为解放前,上埠头村有很多财主,而且又多是大财主。在旧社会,人们往往把拥有很多财富的人称之为“财主”,财富特别多的财主又被称为“大财主”,这些大财主在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又全部被称为“地主”或“大地主”。

上埠头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何以会出现那么多“大财主”、“大地主”?

上埠头村位于荣成市埠柳镇东部,东与俚岛镇的庙院村交界,西与南北兰格村接壤,南与俚岛镇的小泊、北台村相接,北与东西张格村、东西姚家山村毗邻。据《荣成市志》记载:元朝仁宗年间(1312-1320),王氏祖道朴由成山镇岳家徙此定居成村,因地处夼地,故名宅夼,明末以地处南河(又名白龙河)上游埠上,更名为上埠头。

上埠头村呈不规则正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00米,三面环山,一面平原,村北依次东西排列着三山子山、坐顶山、野猫窝山等九座山峰,山峰间的流水汇拢后流入村中,然后西流,被称为“九龙聚会”。村南有羊子顶山、南天门山、野狼窝山等。弯弯曲曲的白龙河发源于村东,从村南淌过。村西一座平地而起的小山包,被称为“青龙顶”(又称青龙山)。青龙顶前便是王氏始迁祖莹地。顶前还曾建一庙宇,每年二月初二为“赶庙会”的日子,四邻八乡的人们纷纷前来参加庙会。用上埠头村人的话说,上埠头处于一块风水宝地之中。为了维护这块风水宝地,村里人还在村西建起一座魁星楼,在村西南建起一座文昌阁。

我身边的张桂梅式人物(现居威海的老院长汤华中的富甲一方上埠头)(4)

在过去的传说中,人们都说上埠头村因为“九龙聚会”的极佳风水宝地,故而财主特别多。其中最富有的要算“十大堂”这一支了。据传说,“十大堂”这支的某代先祖曾在京城干过给王府或富家大户挑水的“送水工”,有一次,起早到水井打水时发现一只受伤的貔子(胶东人称狐狸为貔子,且认为其极具灵性),因不忍伤害它,又恐别人伤害,便用自己的衣服将貔子罩上。后来,每次打水回来,就发现马槽里面有一个金元宝。日积月累,竟成了大财主,于是便在家乡建房置地,日子越发变得红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后来几经分家析产,逐渐发展为“十大家”,并分别建立“堂号”,计有:衣德堂、崇德堂、明德堂、世德堂、文德堂、裕德堂、纯德堂、贞德堂、慎德堂、晋德堂。

这十大堂共建祠堂,供奉为他们创造了“原始积累”的先祖,还各自建设了自己的大宅院。各个大宅院精心设计、精雕细作,其规模不逊于栖霞的牟氏庄园。

我身边的张桂梅式人物(现居威海的老院长汤华中的富甲一方上埠头)(5)

我身边的张桂梅式人物(现居威海的老院长汤华中的富甲一方上埠头)(6)

据说图纸的设计和施工的人员均来自北京,基本上是仿北京的四合院而建。房屋均由花岗岩和青砖青瓦建就,花岗岩细工雕凿,块石之间缝隙极小,小的连一片纸都塞不进;青砖均为白灰抹缝;屋脊布有各种吉祥走兽;房梁均由粗木做就,檩椽也不似一般农家那样简单,而是竖向密集排列。宅院南北长200余米,从南街直至北街,通常为五进,每进正房两面均为厢房,正房南北贯穿大门,前门建一高大门楼,门楼两侧各置石狮一对。每堂宅院均用围墙围堵,并建有花园,其中,衣德堂和明德堂花园在前,世德堂花园在宅前荷花湾旁,其它堂的花园在后,各花园均有四扇大门。大门平时不开,只走偏门,逢年过节,大宅院前后大门大开,可从南街直视北街。

我身边的张桂梅式人物(现居威海的老院长汤华中的富甲一方上埠头)(7)

除“十大堂”外,上埠头村王姓的另一支也建有很气派的大宅院。据传说初时这支只有兄弟二人,一人曾在京城当过宫廷侍卫,兄弟二人因此致富,在村里建起东、西两处大宅院,因是做过官的人,故人称“东官宅”和“西官宅”,但这两处官宅的规模远不及十大堂。

由于财富的不断积累,十大堂越发富甲一方,他们一方面在北京和本地从事煤炭、粮食、食油、日用杂货等生意,一方面又在家乡不断购置土地,其占地地域南至崖头,东至成山,北至沿海,西至文登、桥头一带,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其中,纯德堂、裕德堂、慎德堂、晋德堂和崇德堂五家60余口人即拥有土地1.2万亩,仅纯德堂一家十口人即占有土地7500亩,并且在崖头开办了隆泰商号,专门从事粮食买卖。

虽然是大财主,但在村人和周边人眼中,他们却并无多大恶迹和民愤,而且他们的后代在战争年代居然没有一个参加国民党政权或军队!相反,倒有不少参加了共产党军队,其中不乏王世坦等多名烈士。而且,这些地主乡绅们还颇为重视教育工作,曾于民国二年(1913年)筹资创立了上埠头女子初等小学堂,与成山卫第一女子小学堂、同家庄女子小学堂一起成为荣成女子教育之始。民国十二年(1923年)美籍传教士德绥莱姊妹来到上埠头传教后,同村里的绅士商量,又利用原女子初等小学的校舍,聘请教师,建设了“上埠头初等小学”。

上埠头村这些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大宅院,在清中期到民国时期的一百多年间达到鼎盛,直到1946-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中,才结束了兴旺发达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土改的目的,就是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革命目标。上埠头村的这些大财主,当然也是大地主,他们的大量土地和财富,自然要被清算分给贫雇农,他们的大宅院,也一一分割分给了无房的穷人。因大宅院房屋过多,而上埠头村总体较富裕,无房的村民并不多,于是民主政府便将本不属于该村的原凤山区沿海的大西、小西、灰树、李家村的无房农民迁来参与分“果实房”。1960年因修纸坊水库,又有虎台、打磨村部分居民迁来居住。自此,原本只有王姓的上埠头村开始有了孙、张、李、姜等十多姓氏,但王姓仍为大姓,约占90%,其字辈是:常、成、文、元、学、继、肇、世、培、永、夕、贞、家、玉......

十大堂的大宅院分给无房农民后,人们并不没有意识到要珍惜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木料匮乏,人们纷纷拆房取木换瓦。如今,大宅院除大多墙壁仍存,但已不是当年模样,极个别尚存的老房也是断垣残壁,面目全非。人们每每看到电视上播出山西“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和“牟氏庄园”时,便都为十大堂的老房毁损而扼腕叹息。

上埠头村不仅出大地主,还出过全国劳动模范、将军和其他名人。其中,颇负盛名的有:

王世堂(1896-1971),农民,中共党员。1940年,日军侵占埠柳时,他担任本村的民兵团长,屡次带领民兵袭击日伪据点,火焚敌人军需物资,掐电线截电杆,破坏路基,搞得日伪军惶恐不安。1943年,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和清剿,斗争更加残酷,王世堂响应党的号召,带头把自己的独生子送上了前线。1947年,王世堂因年老辞去民兵团长职务,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运动。 1951年,为了支援抗美援朝,他带头献粮250斤,并出席全国劳模大会,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并获奖大马一匹。

王丕礼,1921年生,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东纵队连指导员,胶东军区营教导员,东北民主联军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第四野战军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临江、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军”38军114师342团政委。1955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114师政治部主任、政委,38军副政委、政委,黑龙江省军区政委、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如果赶上1988年评定军衔,必是将军无疑。

王永国,1938年11月出生,1956年1月应征入伍,1960年3月入海军高级专科学校艇长班学习,1961年9月毕业,被分配到快艇六支队31大队任少尉副艇长。1965年11月,时任鱼雷艇大队126艇艇长,参加了在福建崇武以东的海战。战斗中,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在敌炮舰下“五进五出”,灵活机动处置各种情况,和其他战舰齐心协力、英勇战斗,取得了击沉国民党军舰“永昌号”、击伤“永泰号”、俘敌9名的重大战果,他个人因此荣立了二等功。

1976年12月3日,王永国被任命为福建基地副司令员(副军职)。1985年8月,他被任命为福建基地司令员(正军职)。1992年至1994年,先后调东海舰队任副司令员和北海舰队任副司令员。1994年1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1988年8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6年8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此外还有:王承宣,早年毕业于辛亥革命烈士曲璜创办的凤鸣高等小学堂,后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可惜英年早逝。王世若,1930年生,长春解放军兽医大学教授。王景生,烟台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上埠头村不仅出“大地主”、“劳动模范”、“将军”和“名人”,更出勤劳致富的村民,而且是一大批人。改革开放以来,上埠头人勤劳致富奔“小康”。除了种好庄稼、栽培果树,还建立了远近闻名的苗木基地,成立了“荣成市埠柳泽源苗木种植合作社”,栽植销售各种绿化苗木。成为率先共同致富的先进村。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大增,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村民们房前屋后全都栽植了各类花木。一进上埠头村,宛如进了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富裕而安康的田园生活令人称羡。不仅如此,村里超市、卫生室等也都一应俱全,村民们家中装修讲究、陈设阔气。想当年,“十大堂”也不过如此,甚至可能远远不如!

也许有一天,上埠头人又会尊享“上埠头的客不到不能开席”的殊荣哩!

(本文刊载威海市政协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办的《威海记忆》2014年9月第15期)

,